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之下,融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逐渐成长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朱泾镇的发展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一种成长模式,探讨其成长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南市镇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镇商品经济发达。近代以来,传统江南市镇经济结构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江南市镇人口的城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今后江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以来,为探究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性质,论述封建社会后期的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市镇的兴起曾是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对如何正确估计这一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性质并进行具体地分析,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颇为艰难曲折。制约中国社会转型的外部因素主要是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友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参与;内部因素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人在盲目自大的同时所具有的消极防卫性化心理。另外,在若干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上存在认识迷误,则是制约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社会转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多次转型、波浪式逐渐递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自傅衣凌讨论江南市镇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以来,盛泽镇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案例。近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从市镇的兴起、发展及其现代化、商品流通和以市镇为结点的市场体系、丝织品的专业化生产等方面,以盛泽为个案或为例进行了考察,并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本文试就此作一回顾,以期为江南市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故乡人、返乡人、旁观者的多重身份,从记忆、现实、内心思考等角度,营造了不一样的江南"村镇""市镇""村庄"。从江南市镇的视角,理解鲁迅小说中环境、人物与江南市镇的关系,对于理解鲁迅小说,组织语文教学,有着独特价值。关注小说中的江南市镇背景,关注人物间关系,把握作品中的"关键",能帮助解决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空前活跃,其形式包括官方倡导的社学和民间兴办的私塾、义塾、家学等,教学内容普遍以基础知识传授和道德礼仪训导为主,并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运作模式。与前代相比,明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不仅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而且教育目标也发生变化,在面向科举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成为市镇居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对市镇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大潮的强力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成为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试图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在不断求新和借鉴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思潮影响下,区域史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区域史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视角和重要学术走向,传统史学研究开始向区域化方向转换.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市镇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区域史研究很好的切入点,对区域史研究来说具有典型意义和范本价值.对江南市镇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江南史成为中国史、区域史研究中的显学之一,并与日本、欧美学者间产生热烈互动,并成为国际比较研究中的热点。就时间段而言,学界关于江南史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明清时期,而对近代以来江南市镇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这与江南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清江南一大都会的芜湖,工商业发展特色鲜明,这集中体现于当时芜湖在全国工商业中的地位上、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度、经营方式灵活性和发展的趋向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乃多重因素的集聚,这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工农业基础、榷关的设置以及芜湖开放进取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为对象,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形式,对古镇建筑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特征进行了解析。体现了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美学内涵,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是江南地方特有的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以乌镇为例,提出古镇建筑目前在开发和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及论述如何更好运用保护和开发的”和谐”之道来保留其传统特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江南市镇代表的南浔镇,其空间结构大体是在明清时期定型的:元末城墙的兴建引发了南浔镇区中心由南而北的转移;十字交叉的水道走势使南浔镇区布局呈现了“十字形制”;自然的水域环境使南浔镇的民居街道因水而设,从而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水市”。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南浔,已历经沧桑,加快保护开发工作已刻不容缓。在保护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碰撞,引发了一系列民事权益纠纷。这些纠纷以人数多、矛盾大、处理难著称,而且,开发不止,纠纷不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对此类纠纷的特点、原因、处理中的难点进行分析,以期提出预防和解决纠纷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目标及战略步骤各不相同。东吴鼎足江东,重视对长江中下游的防御和开发,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发展;征讨山越,开发豫章、岭南、闽江流域,促进了江南民族融合,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的变化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其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近代的调整,适应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上海的开埠在近代江南地区人口和市镇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新形态的发育、建设与成长,与上海城市特殊的城市早期经验以及在综合各种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文化结构有更直接与密切的关系。与有2000多年以上城建史的杭州、苏州等江南大都市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原创与创新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相比,上海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与交流来弥补自身在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缺陷的。西方实用主义、北方实践理性与江南诗性文化,在它们日后的相互对立与相互融合中,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复制、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掀起了乡镇撤并的热潮,人们期望通过镇域行政区划的调整,促进小城镇的规模化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乡镇撤并热潮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现实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