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份,是毕业班管理的关键时期。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时常表现出浮躁、焦虑不安等现象,这对每一个毕业生而言,其实是很正常的,不足为怪。但这对于一个班级甚至于一个学校而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胡立根 《师道》2008,(12):11-13
我曾经遇到这样几件事:我原来所在的学校,一位名牌政治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能让学生听得很陶醉,而另一所学校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教毕业班政治,没有经验,学生和家长反映很大。但高考考试的结果却很出人意外,那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所教班比那位名牌政治老师所带班原始分的平均分高了9.5分。  相似文献   

3.
徐芳 《班主任之友》2008,(11):20-21
2008年暑假我送走了一届初三毕业生,我所教的两个班各科成绩都处于学校前列,家校关系也很和谐。每逢学生“有事”,需要家长协助时,只要我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口信,家长都很愿意到学校来。有的家长还有事没事来学校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不象其他班的家长,“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到万不得已是见不到这些家长的踪影的。  相似文献   

4.
刘学成 《教育文汇》2012,(10):29-29
那年,我刚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学校让我担任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四十二个孩子都很可爱。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班级成为学校文明班级。因此,平日里我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5.
《当代职校生》2009,(10):46-47
我是一名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我们学校,高二就开始分就业班和升学班了。我选择了升学班。我对自己的选择是很满意的,因为我听一些已经毕业或是实习回来的师兄师姐说,很多同学刚刚从学校走进社会还不是很适应身份的转变,我猜想如果自己选择了就业班的话,也很有可能在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一时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6.
信任的力量     
杨梅 《甘肃教育》2014,(3):96-96
正从一脚踏进学校起,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二十年中,书教了一遍又一遍,书本知识虽类同,但遍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学生带了一拨又一拨,学生虽千差万别,但师生之间的那份感情却相似。2010年毕业的一个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是从这个班的孩子的身上,我收获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洪江市办了一所职业中学,毕业生很“吃香”.1985年第一届105名毕业生被25个单位录用.1986届学生尚未毕业,市肉食公司党支部书记抢先到学校要走了8人,市五金公司党支部书记唯恐落后,接着“抢”去32个.1987届毕业生尚未来得及落实分配方案,仅化工专业班50人就被市一化工厂“抢”去31人.就这样毕业生一个个地被“抢”到了46个单位  相似文献   

8.
"选科走班"应新课程改革而生,它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都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进。1.两种选科走班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一种是"大走班模式"(即高中三年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几乎都要走班);另一种是"小走班模式"(即高二、高三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最多有一科需走班)。  相似文献   

9.
[案例]学期结束了,二年四班被评为先进班,面对这种变化,全校师生惊叹不已,因为以前这个班可不是这样的。 记得刚由学前班升入一年级,这个班的班主任是由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年纪轻、精力旺盛、事业心较强的李老师担任。李老师想以“严”树“威”,开始时,学生们由于对老师陌生,又新到一个班级,所以比较遵守纪律,在学校的前两次月评比中四班都获得了第一名。对此,李老师心理十分高兴。但时间一长,孩子爱玩、爱闹、好动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违反纪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所在的学校是个“普通”中学,从初一开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被省“重点”中学录走了,而我们学校又设置了“重点班和普通班”,学习较好的学生又被分到了“重点班”,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普通班。我就带了这样两个初一的“普通班”的英语课教学,一直到初中毕业。三年来,我通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把这个“普通班”变成了思想品德、学习、纪  相似文献   

11.
又一届学生毕业了,心里空荡荡的。暑假静下心来回忆教这个班的三年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样的滋味都有:高兴的、幸福的、惭愧的、遗憾的……特别想找寻出这个班43个人在这三年当中我严厉批评过的所谓的一些"坏学生",放电影似地还真找到了一位我伤害过的学生,心里真的有些惭愧,让我那高贵的师道尊严变得很渺小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小城市(镇)普遍出现了中小学班级人数严重超员的现象,七八十人一班的情况不足为怪.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几乎找不到一个人数少于60人的班级,班级人数严重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小学每班40人的标准.许多家长,甚至教师自己都不禁在问:一个班的学生如此之多,教师及学校又怎么去确保其较高的教学质量呢?又如何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  相似文献   

13.
<正>师范毕业后,我一直在南通市区一所百年名小任教,我所接触的学生几乎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优秀每每都能激发我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都是美好的。2018年9月,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到集团校的另一所小学交流,这是一所远离市区的学校。  相似文献   

14.
<正>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名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是没有语文老师的。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  相似文献   

15.
又一届学生毕业了,心里空荡荡的.暑假静下心来回忆教这个班的三年时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样的滋味都有:高兴的、幸福的、惭愧的、遗憾的……特别想找寻出这个班43个人在这三年当中我严厉批评过的所谓的一些"坏学生",放电影似地还真找到了一位我伤害过的学生,心里真的有些惭愧,让我那高贵的师道尊严变得很渺小了.  相似文献   

16.
毕业那年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 学校条件简陋,只有3个班,我教五年级语文,做班主任。由于当地民风淳朴,家长对教师都非常尊重,再加上农村孩子朴实本分,同事又都很厚道,工作很惬音  相似文献   

17.
我1972年上中学,那时候正是“文革”时期,整个国家都很混乱,很多学校都关门了。我被分配进了一所临时组建起来的中学,老师也都是临时招来的。学校里就我们这一个年级,共有六个班。我在这个学校上完初二,这所学校也关门了,我们整个班级又被插进另一所中学。尽管我只在这所中学呆了两年,但在这两年中,我有两个好伙伴陪伴着,她们是小秋和小华。我们彼此认定了对方是好学生,也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教育文汇》2009,(6):19-19
10多年前,我师范毕业时被分配到离家很远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教室是一排简陋的砖瓦房子,三百多个学生都是来自周围农村。学校安排我带初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  相似文献   

19.
杨晓峰 《教育文汇》2005,(10):33-33,35
2003年9月1日,大学刚毕业的我来到家乡一所师范学校教书。学校安排我教两个班语文,其中一个是音乐班。来学校之前就听说这个班女学生多,没想到这个音乐班29名学生中只有2名男生。我不禁对这2名男生多注意了几眼。一位姓邹,一头长发特别引人注目;另一位姓刘,衣着朴素,相貌平平,看起来较文静,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我中途接手了一个班。这个班的现状是:很散,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没人举手发言;任课老师对这个班很头疼,经常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意见不一致。突出的表现是: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其他班的学生都争着报名,这个班几乎没有人报名。接手班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