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苏维埃俄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在经济上濒临崩溃。为了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苏俄人民在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同时,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外交斗争中苏俄政府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贸易联系,终于冲破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反苏联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在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国际矛盾、争取持久和平的外交思想。在这一外交思想的指导下,苏俄利用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开展高度灵活的外交活动,打破了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局面,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维护了战后的持久和平。列宁的这一外交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年底,苏维埃俄国取得了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镇压国内反革命叛乱的伟大胜利。诞生不久的苏维埃政权终于渡过了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在产峻的历史考验中站住了脚,苏维埃俄国进入了历史的转折时期。在国际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伤元气,又被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围扰,内外交困的帝国主义国家再也无力组织新的对俄武装干涉了。帝国主义国家与苏维埃俄国出现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均势,被迫与苏俄和平共处。苏维埃俄国开始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军事斗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一九二○年十二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人会召开了,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根本违反帝国主义意顾的。帝国主义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反对以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从苏维埃国家成立的第一天起,美帝国主义就是苏维埃国家的死敌。在帝国主义对苏维埃国家进行的包括武装干涉、柜绝外交上承认、进行反革命颠复活动等一切反革命敌对行动中,美帝国主义都是倡导者、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美帝国主义把德国军国主义当作反苏突击队,假手于德国军国主义妄图消灭苏联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反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西方帝国主义对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的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在反包围反侵略的同时,开展了反孤立、反封锁的斗争,粉粹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这场斗争的情形和历史经验,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大战还在进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德帝国主义仍然处在交战状态,为了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尽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和平条约。苏维埃政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为此而进行斗争。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曾经通过了“和平法令”,并向各国人民及各交战国政府提议立即进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7.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24年列宁逝世为止,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把维护民族平等和独立自主,争取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奉为自己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不断取得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不仅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争取和平的斗争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马克思曾科学地预见到,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的,随着剥削的消灭,各民族之间的仇视也会消灭。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些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苏俄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面临着自身安全保障的苏联 苏维埃俄国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封锁、包围和孤立,就面临着保障自身安全的问题。安全之需要保障是因为苏联感到了威胁。给苏联安全造成威胁的是帝国主义各国,包括英美法挂着民主招牌的帝国主义和德意日打着法西斯旗号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威胁苏联安全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参战各国立即进行停战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却遭到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拒绝,苏维埃政府被孤立起来。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无力单独对付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德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相似文献   

10.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的铁腕外交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春,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帝国主义的失败,除了尖锐的武力搏斗以外,还有复杂的外交较量。当时,整个谈判斗争异常曲折,可就在这与英帝国主义激烈的外交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的革命气节。因此,有“铁腕外交”之誉。这一斗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党史、革命史、现代史学界,很少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正确估价这一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和认真的总结其历史经验。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初步的考察和述论。  相似文献   

11.
1918-1925年苏俄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的斗争,本质上也是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在敌我力量级为悬殊、形势十分复杂的国际氛围中,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准确运用辩证思维策略从而取得基本是于回曲折历程。这一历史经验对二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颇富现实的启迪意义。因为帝国主义霸权政治至今仍在对这些国家继续以武装的和非武装的不同形式进行着这种侵略性的干涉。  相似文献   

12.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这是前苏联漫画家约.诺瓦克1954年所作的一幅政治漫画。图中的美国教师正在利用残缺不全的地球仪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残缺部分一看便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该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美国对华推行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相似文献   

14.
1921年,苏维埃俄国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终于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争得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可以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思想,并在斗争实践中阐发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正常关系的原则和策略。在国际风云变幻复杂的今天,认真研究和把握列宁的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05年至1920年之间,美日两国为争夺在华权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几番较量,美国均处于下风。美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这是近代以来美日在远东地区矛盾斗争、以及美国对日绥靖的必然结果,也与美国在远东外交上的孤立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虽然美国曾经出台了承认新中国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中国是否能够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的外交方略.  相似文献   

17.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和解决着由于沙皇政府实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引起的各种复杂的民族问题,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各民族团结合作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并在制定我国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我们迎来了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4周年。帝国主义“欢呼”他们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得手,得意忘形地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攻势。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回顾列宁为捍卫十月革命胜利成果,巩固社会主义阵地而进行的顽强斗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纠集14个国家发动了对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武装进攻,妄图一举消灭之。武装干涉失败后,他们又对俄国实行围困封锁,施展各种  相似文献   

19.
主题 3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 (包括对外政策 )主题提示本主题主要叙述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复杂多变的对外关系 ,并详细介绍了这些大国的对外政策。国际关系史是人类历史最为复杂的一页 ,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关系最为彰明的特征。整个国际关系史实际就是一部冲突、合作并存与交替、相互促进与转换的历史。其间的外交斗争既有明线 ,又有暗线 ,盟友是一种表现 ,仇敌是一种表现 ,还有似敌非友 ,似友非敌的暧昧关系。国际关系又是人类历史最为精彩的篇章 ,从波诡云谲的外交斗争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外交斗争的智慧与谋略、机遇与胆…  相似文献   

20.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出生在西乌克兰沃伦省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里。只上过三年小学。十一岁时,进谢佩托夫卡车站食堂烧锅炉。十月革命后,在发电厂当司炉。1918年,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国内的反动势力相勾结,妄图颠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191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青团,他是谢佩托夫卡最早的一批团员。当波兰白匪侵入乌克兰时,他参加了红军。1920年,因受重伤而退伍,转入地方工作后,任基辅铁路工厂电气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