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通过送  相似文献   

2.
送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年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黄鹤楼畔繁花似锦。黄鹤楼上,李白正在为即将去扬州任职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两人相对无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含蓄。而含蓄的特征之一,便是运用大量的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贺铸《青玉案》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夕阳、青荇、虹、梦、清泉、星辉、夏虫”等等,  相似文献   

4.
1.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 A、首句除点明题意外,还包含与“黄鹤楼”这一天下名楼有关的生活和友情的回忆。 B、“西辞”说明朋友要离开黄鹤楼西去扬州。一个“辞”字透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C、次句点出送别的时节和友人的去处。“烟花”二字,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送别环境,也透露出盛唐时代的繁华。 D、三、四两句在写景中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情的动人细节,在长久的翘首凝望中,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的无比眷恋之情。 2.对《…  相似文献   

5.
一日,我给学生讲《黄鹤楼送别》一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了烟花三月的江边美景,去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去见证了经典的黄鹤楼把酒话别的一刻,去凝望了伫立在江边送行的李白,并聆听了他即时吟诵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6.
裴洪印 《语文知识》2002,(12):11-12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  相似文献   

7.
大诗人李白写过一篇乐府诗《江夏行》,其中有这么几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是一个少妇怀念她外出经商的丈夫,想起去年别时相送的情景,是写得相当传神的。人已经走了,送别的人还舍不得离开,站在那里望着风帆慢慢地远去,她的心也跟着江水一道向前流去。同一时期,诗人写过一首有名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是这样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我们用“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来作为它的注脚,除了“去年”一词不切外,是最适合不过了。  相似文献   

8.
王春艳 《湖南教育》2008,(11):45-45
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七律《登高》中(前半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的滚滚长江,同样是借景抒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考论崔颢《黄鹤楼》诗四题:首句“黄鹤”、“白云”之辨;对崔诗的不同评价;与李白《凤凰台》诗较论;崔诗源流说。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似文献   

12.
小编趣问答     
柯怡君 《新作文》2014,(10):19-19
<正>你会填这些含有鸟名的诗句吗?1.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________洲。——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_______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千里_______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4.独怜幽草涧(jiàn)边生,上有_______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相似文献   

13.
送孟浩然①之②广陵③李白故人④西辞黄鹤楼⑤,烟花⑥三月下扬州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⑧长江天际⑨流。注释:①孟浩然——见《春晓》的作者简介(本刊81年第3期第29页)。②之——去、往。③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④故人——老朋友。⑤西辞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楼已拆除,楼前的塔迁至附近的高观山。西辞黄鹤楼,就  相似文献   

14.
历代文人多以诗歌咏黄鹤楼,唐代诗人李白在《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黄鹤楼是湖北武汉长江岸边的一个名胜古迹,它为什么叫黄鹤楼呢?是不是真有黄鹤呢?黄鹤楼起名是因为它位于蛇山黄鹤矾头,蛇山又叫黄鹤山。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后来毁过无数次。被毁前的黄鹤楼非常豪华气派,好像仙宫一样,所以人们传说这里曾有过黄鹤,说是有个姓辛的在这里卖酒,一个道士常来饮酒,辛氏不要他的钱,道士为了表示感谢,临走时用桔皮在壁上画了一只黄鹤,酒客们来饮酒时,只要一拍手,那只黄鹤就飞下来…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前不久聆听我校两个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有感于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使我得益匪浅,特作整理,以自勉。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曾漫游至武汉。当地的文人墨客齐邀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次聚会热闹非凡。畅饮之后,李白诗兴大发,但当他举笔欲书时,突然发现墙上已有一首七律,这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罢,连赞“好诗”,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  相似文献   

18.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这一段自然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