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创造性破坏技术,引发了生产系统的重大变革。本文基于生产函数构建基本分析框架,尝试进行互联网时代生产规则特性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技术创新首先引发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遍安装,形成了“任意对象和信息的数字化”、“任意信息的普遍连接”和“海量信息的存储和计算”的一般性生产条件。在此生产条件之下,生产要素虚拟化发展,并产生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大数据;大规模网络化协同成为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最终投入产出关系发生新变化,生产率得以大幅提升,新的生产函数产生,开启颠覆产业系统的新时代。把握互联网时代新生产函数的特点,对我国在新常态新经济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新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河北雄安新区作为我国的"千年大计",承担着引领我国未来新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文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新的一般性生产条件和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的更替出发,提出了雄安新区建设要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树立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即要从创新创业、产业、市场、社会和城区5个方面进行创新经济生态的全面营造;并提出要基于创新经济生态的这5个方面构成,研究和设计有针对性的促进政策。基于该政策体系构成,文章针对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20条框架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学研究》2021,39(3):406-414
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视角,从范式构成和范式演进两个维度构建了动态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演进的机理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是从科学革命起源,继而衍生数字技术,催生数字产业,并推动制度变革的系列过程,其演进呈现出速度快、渗透强、辐射面广等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系统理解数字经济,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相契合的政策举措,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业变革和互联网渗透下的产业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德淼 《科研管理》2015,(1):453-458
在新工业革命过程中,科业变革与互联网的融合渗透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两者的融合,不断产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新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代替已有产业,导致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1]在科业变革与互联网的融合渗透下,研究产业融合的目的是总结融合变革的基本规律;研究过程是,首先,进行研究问题的界定;然后,分析融合机理和驱动力;最后,得出基于科业变革与互联网的融合渗透的产业变革的路径选择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将推动PPP模式、企业投资行为、市场交易、融资方式,产业组织价值重构、协同方式演进、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变革。其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协同模式,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高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创新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实现工具与载体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为PPP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变革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新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各国普遍存在政策焦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足,对新科技革命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本质,尤其要把促进新通用目的技术的扩散作为驱动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能在核心技术尤其通用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赢得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要素、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融合实践进展缓慢。需要找准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发展范式和战略路径,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竞争性范式中,智能制造范式最具有包容性,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为实施载体,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制造产品、过程、装备、模式、业态等,促使制造业发展步入智能化阶段。智能制造范式代表了未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是推动新科技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所有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联发展、同步发展。制造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互联网企业是参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角色,从分工来看,对于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对于集成方案供应商,主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实施云平台布局。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我国要不断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属性,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并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尽早形成主导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明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方针和路径;通过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及其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补齐行业短板,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探索数据信息规范监管,规范网络平台治理问题,以及强化人文学科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化范式是人们用于观察和解释不同时期社会运行与发展特点的思想及理论观点。新价值主义是基于创新经济时代超竞争环境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它的形成和嬗变是人们对新经济条件下创新价值及其价值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价值主义取代知识竞争文化范式的过程,是新旧文化范式变迁更替的过程,必将引致一次社会文化形态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普及应用成功不仅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十分重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距今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它的飞速发展和强大渗透性已经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发展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互联网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及辉煌成果是有目共睹地。  相似文献   

9.
技术赶超是国家经济赶超的基础,但成熟的技术轨道上并不存在赶超的机会,只有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才能带来赶超的机会窗口.从长波中产业技术赶超的特征事实来看,有效的赶超除了需要取得新兴技术的突破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范式转换过程中构建适应性的社会政治框架来消化新兴技术的潜能.本轮金融危机正在孕育新一轮技术变革,并引发了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导入,这带来了产业技术赶超的全新机会.我国要想实现有效的产业技术赶超,不但需要以发展新兴产业与成熟产业现代化为路径;而且需要基于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在技术、经济、制度、组织与思路等方面引入广泛的创造性实验与调整,并促使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快速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上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及其判断标准,认为生产技术重大变革且成熟、可靠、普适,并应用于实体产业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产业结构重大调整以及生产组织方式重大变革是判断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热议的里夫金和麦基里两位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发现在技术可靠性、引发生产方式重大转变以及对实体工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构想还很难看到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用演化理论阐释了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与科技革命和范式转换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生产和组织上,表现出与当前经济范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不容忽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中国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方式需从直接干预向营造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库恩科学范式的思想,界定了产业技术范式内涵,刻画了产业技术范式变革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作用机理。运用专利计量方法定量化描述了传统汽车技术体系形成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范式变革的过程,研究表明,传统汽车技术已经经历了完整的范式周期,新能源汽车处于范式发展期且新的技术体系正在形成,进而展示了汽车产业技术变革期技术标准从技术规范到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标准体系的演进路径,揭示了技术标准在汽车产业范式演进过程中的规范、桥梁和转化作用,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波 《科教文汇》2020,(6):12-13
进入日新月异的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是以成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学习者直接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及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直接参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社会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升级,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要求,大数据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技术方面都为成人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探讨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效能的影响,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与时代同行共进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从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整体影响出发,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思维、机制、模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变革。[结果/结论]大数据改变情报工作思维、人工智能增强情报判断能力、移动互联网创新情报工作模式、传输和计算速度飞跃增进情报与决策联动关系;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提升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参谋""智囊"形象和地位的良好机遇,又是一次对情报战略预见、决策引领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一场情报生产革新之战。  相似文献   

15.
到目前为止,制造范式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手工制造、大机器生产、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通过对历次制造范式演进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提出一个相对固定的制造范式是在技术、社会环境、制造价值观和制度4个因素影响下塑造出来的。其中,技术只是构造制造范式内部结构的工具,具有多重可能性,但适应社会环境和满足制造价值观的需要使得只有一种制造的内部结构可以被称为制造范式。在基本制造范式形成的基础上,制度的作用在于使已经形成的范式得到巩固和优化。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智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交织发生的新时期,文章基于研究认为,基于智能技术群,将会形成一个被称为"产用融合"的新制造范式,它将是继大规模定制之后的第五制造范式。  相似文献   

16.
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新方向,旨在从保障经济安全的视角,系统评估技术因素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保障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文章基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技术经济安全的概念、技术经济安全评估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方法选择等关键问题,并从持续开展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评估工作与决策需求的紧密结合等方面提出做好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入融合将对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水平,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将带来分布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分散、开放、合作的社会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重塑全球产业组织体系和产业分工格局。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普罗米修斯》2012,30(1):129-148
Flexibilty within a framework of internal labour markets is now widely seen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firms to respond quickly to changes in market conditions — which is increasingly coming to be the form that competitive advantage take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ies. An emerging and flourishing literature ha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new production concepts’ being developed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at depart from time-honoured Taylorist systems of job fragmentation and skill minimisation. The new concepts, such as ‘flexible specialisation’, ‘human-centred production’, and ‘diversified quality production’, are all in one way or another seeking to characterise a form of ‘functional flexibility’, that both enhances productivity and offers workers themselves a greater sense of involvement with their activity. The new concepts res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critical linkage between work organisation, skill formation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y point to a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reviously separate worlds of work and of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new production concepts are characterised as elements of an emergent ‘post Fordist’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The present period of uncertainty can be construed as a transition between the Fordist paradigm centred on mass production, and its successors. There is nothing predetermined about the shape of these successors: this will be the outcome of a prolonged economic, industrial and political process as much as of a technical process. The choices are identified as falling between a continu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Fordism, dubbed Computer-Aided Taylorisation; or a break with Fordism, dubbed Skill-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new production concepts are characterised as instances of the latter approach to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t is through this notion of ‘competing paradigms’ that this paper formulates an approach to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9.
科技革命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书玲 《科学学研究》2005,23(Z1):210-216
人类科技革命史就是一部产业发展史和生产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导致产业革命,引发产业结构变动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进而推动管理思想、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结合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深入剖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揭示了雇佣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人本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与科技革命的内在联系,系统评述了不同模式下相关理论的发展逻辑,以期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系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