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许地山的处女作《命命鸟》从小说创作来看,颇具小说艺术的实验性。小说本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小说本文之外的潜在文本,以独特的角度将佛教与文学在一个叙事文本中加以融合,并在小说叙事行进中,呈现出两种独立存在而又相互对话的不同声音在叙述。这是作者最具有小说叙述探索性的作品,在当时作家群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有着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用复调理论来展现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世界,透析对话背后的深层内涵。复调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对戏剧的分析?戏剧中的对话是否符合复调的理论分析?借助于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探究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叙事学框架内,独立的意识主体是意识流小说和复调叙述共同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多重声音组成的“多声部”叙述声音中除了人物的声音外,往往还有叙述者声音和作者声音;同时,“对话性”不仅仅涉及人物间的对话,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还涉及叙述者与人物,甚至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从“复调小说”到“复调叙述”,叙事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作为小说中最深的内嵌话语,对话往往被认为具备使叙事更为逼真、自然,能较好地刻画人物(个体或群体)形象,增强文体或艺术效果等功能。此时,作者已隐退,而将话语权交给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对《都柏林人》中的对话分析表明,对话不仅仅体现了小说中参与对话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多重声音)的交流,具有互动的和态度的人际意义。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人际意义的角度探讨了常用于构成小说对话的直接和自由直接这两种引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小说系列中,《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成就最高。据统计,《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字数几乎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三国演义》是叙事多而对话少,到《金瓶梅》开始,人物对话就扩大了。到《红楼梦》又进一步,有些章节几乎全是对话,作者只略加勾画连缀,即成一回。①如第32回“诉肺腑”中的几组人物对话,长篇累牍,婉转周至,但丝毫不觉絮聒。人类主要通过对话进行交际。优秀的小说文本往往借助模拟具有独特个性色彩和包含丰富心理内涵的人物对话而获得强烈的表达效果。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过:“小说注重展示,纯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  相似文献   

6.
赵蕊 《现代语文》2007,(5):45-46
80后作家韩寒的近作《一座城池》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很好地处理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叙事的复调诗学。本丈试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从而探索这复调的背后,“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  相似文献   

7.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许三观卖血记》成功运用重复叙述和对话叙述模式,其重复叙事不仅是小说架构的手段、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刻划人物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独有的国家民族命运的叩问方式,重复叙述模式强化了生命的主题意蕴与民族悲剧的社会底色。  相似文献   

10.
人物对话,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和相互问的讲话。郭沫若同志曾说过:“小说注重描写,我感觉它和绘画的性质相近。它的成分是叙述和对话。叙述是作家自己的语言,对话便应该尽量地采用客观的口语。”由此可见,郭老是把对话与小说中的描写互相并列的。人物对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描摹人物语气情态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离开朗读的中介,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课文和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色,戒》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小说,长期以来颇受争议,这也正充分体现了该文本所具有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作为悬疑小说、文本意象、对话与身份三种角度的解读,也揭示出文本别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2.
马雅玲 《教学月刊》2005,(12):13-14
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小说的灵魂。在对话的句型中,直接引语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所谓直接引语是使用引号“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保留人物说话时具体特征的一种引语句型。直接引语能够在情境中把人物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具有生动性与直接性,在体现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学的小说教学中,我们知道“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另外,语文教师解读小说时往往只关注人物对话的内容是否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是否能够体现说话者的个性特征、是否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等等,却忽视直接引语这一句型在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写作的中心任务,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作者向读者展示人物形象与个性特征的重要途径。生动的人物语言对于性格塑造很重要,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丰满而鲜活。其中对话所揭示出的人物情绪、性格、背景等信息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赏析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周舞云  范献花 《双语学习》2007,(11M):189-190
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对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产生会话含义的典型情形,以《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翻译为例,总结出具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展现人物原有的风姿,使外国读者印象深刻,达到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的效果,成为小说译者追求的翻译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方面给予了译者有效的指引。本文通过会话含义理论推导贾平凹《黑氏》一文中人物对话的意义,进而指出小说中的对话英译应注重再现原文对话的语言特点与再现原文对话的意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17.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性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内容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的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和传达作者写作风格的重要手段,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好小说对话的翻译,是重现作者写作风格的的重要步骤.本文主要从表达方式、句式变化、词义选择等方面对《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人物对话部分的对比分析,讨论如何还原小说人物特征,再现作者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霍桑在《红字》中采用了以对话和颠覆为特征的叙事策略。通过叙述人与叙事对象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叙事模式使得读者在探疑解惑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叙事对象的交流。读者进一步接近了作品人物所处的时空和心态,实现了对不同认知的接受。同时,叙事人也实现了所期望的颠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