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依据。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开始就应该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自觉接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学术实践中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实现大学学术自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体性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程度,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在特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和精神发展的当代危机,呼唤精神教育;人的精神大厦的构建包括心理、道德和审美三个层面,因此精神教育的内容也是由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的一个大“道德教育”体系,三者是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动态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道德教育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精神家园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弘扬、心理素质的健全等已是关系到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道德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只注重外在功能的层次,如果缺少对人的精神关怀、缺少一种"真诚的道德权威",它只能是内容高尚的形式教育.因此,需要从人的精神维度重思道德教育,以精神造就品质,进行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的贡献之一体现在对道德的研究。他在对人的心态的考察中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自律精神。道德要素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受到重视。道德要素论不仅批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而且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国热情的激发和学业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道德的滑坡等挑战和问题,着力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以道德精神熔铸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新时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伟大道德人格的养成是与其道德自律精神密不可分的。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的自我教育,人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周恩来自律精神的学习要从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入手,并结合客观环境,从中寻求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期为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教育中自律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律的根本功能在于内在制裁。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和提倡心理自由来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之后,社会转型的震动给学校精神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了承担起特殊历史时期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使命,俄罗斯学校精神道德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学校精神道德教育机制的转变带来了精神道德教育指导理念、课程及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精神道德教育改革上述策略带来的价值正负及价值大小还需要假以时日细心研判.  相似文献   

10.
精神家园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这一家园,人的生活就有了航向和目标。童年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像一株蓬勃成长的树需要营养的土壤,童年的道德成长需要精神的家园。学校德育就是要为学生建构精神成长的家园,学生对道德的生命体验与内化并自觉地实践才是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掀起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道德教育的合理精神和积极的作风给予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的重要选择。此外,文章对“精神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提出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既是合理的理论抽象,又是当下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富裕具有自己特定的基本要义,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在当前时代图景下,对人的发展与提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效用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指向意义是社会主义精神富裕重要的价值展现。  相似文献   

16.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7.
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尚品格,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核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8.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源泉,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内蕴。在高校德育思想工作中,应注重以国学中的民族精神、诚信观念和仁爱追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优秀的民族情怀、行为准则与道德精神。同时,在高校德育实践中,要注重通过国学教育对高校德育教学体系、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及高校德育生态环境的有机渗透与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