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天笑是晚清文化界一位领头羊式的人物,但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对其文本的关注则可谓无人拓荒。文章以其代表作《上海春秋》为个案,关注包天笑小说的叙事品格和鲜明的上海都市文化特色,从公共空间、近代进程、道德评判三方面论述其对上海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钏影楼回忆录》是近代报人、小说家包天笑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它描述了包天笑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清末民初苏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作者以写实笔法勾勒出了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近代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包天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原型,而且体现了包天笑新旧思想相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钏影楼回忆录》是近代报人、小说家包天笑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它描述了包天笑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清末民初苏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作者以写实笔法勾勒出了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近代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包天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原型,而且体现了包天笑新旧思想相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沈庆会 《文教资料》2007,(33):16-19
包天笑在通俗小说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已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而他在编辑领域的成就仍然被简单地划入鸳鸯蝴蝶派不为人所注意。包天笑既是小说家又是报刊编辑,在他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有着30多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他曾经主编及参与编辑过多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在晚清至民初文坛一度引领风骚。本文就包天笑丰富的报刊活动进行梳理和探讨,或许能使我们对其文学创作甚至以其为代表的近、现代报人作家群体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包天笑是近代较早从事翻译事业、影响相当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是晚清译界老资格的健将。其近代时期的小说翻译,内容涉及到教育、爱国、爱情、战争、诈骗、误会、立志、实业、讽刺乃至种族歧视诸多方面。包天笑的文学翻译在近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值得深入分析。包氏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发展走向发达的进程中,影响颇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表现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一是来自作家,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爱情小说《迦因小传》在19世纪末年被介绍到中国后,首先经由杨紫麟、包天笑翻译,后由林纾翻译并产生很大影响。杨、包译本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自有研究的价值。杨紫麟、包天笑由于没有购得小说前半部,仅仅翻译了下半部,而非如先前许多学者所言,为了省略女主人公未婚先孕的情节而仅译了上半部。不过在其译出的下半部小说中,译者为了维护女主人公的道德纯洁性而苦心经营,进行了许多删改,以至于与之后林纾的译本呈现完全迥异的面貌。研究这个译本,有利于我们理解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西方文化时进行的艰难抉择与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凡是研究近代小说或研究鲁迅的,大概都知道,鲁迅曾经批评过一个发表《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一文以攻击全译本《迦因小传》的人物,即“寅半生”。这个“寅半生”到底是谁?1983年11月26日的《光明日报》所载尉迟葵《“寅半生”是谁?》一文认为,应是包天笑。然而,尉迟葵搞错了。“寅半生”并非包天笑,而是钟骏文。笔者的根据是:  相似文献   

9.
汤寿潜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民国初年。他成为第一任浙江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交通总长。在见过他的人眼中,他却是个极朴素的人。包天笑说到有一次与汤寿潜不期而遇:“我虽然常坐二等车,有时也到三等车去看看。那天却见一位汤蛰仙先生(寿潜)厕身于许多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  相似文献   

10.
早期爱情片受现代言情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和现代通俗文学的改编,前者如稗史片,后者如《玉梨魂》;二是通俗小说作家的加入,如包天笑、周瘦鹃、秦瘦鸥等人。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之下,中国电影引发了第一次商业电影的高潮。  相似文献   

11.
《语文》第三册读报常识单元专文介绍了阅读副刊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报纸的副刊是怎么来的吗?据查,关于报纸副刊的起源,大致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报纸副刊最早起源于上海的《时报》。《时报》创刊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一位名叫包天笑的编辑进入报馆时,向《时报》的总经理建议,在报上开辟一个栏目,叫做“余兴”,用来刊登  相似文献   

12.
范博恒 《天津教育》2023,(22):40-41
<正>地域文化资源是极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地域文化资源,以此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本文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用、设置话题两个方面,对地域文化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一、地域文化资源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意义(一)促成学生与作者的关联融通教师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阅读教学,是促成学生与作者关联融通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如果依赖于一套固有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为当代艺术的形成、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沃土,在地域文化影响下,我国当代艺术发展被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烙印。基于此,对当代艺术发展进行地理学维度的研究,有助于充分汲取地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由韩蕊所著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一书,立足于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对贾平凹的文学艺术与张艺谋的影视艺术展开了系统分析,指出陕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对这两位艺术家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艺术创作,最终总结得出地域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正>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既包括建筑、服饰、技艺、制度等,也包括语言、心态、观念、习惯等。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与价值观念。人深受其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也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关注当地方言表达方式与地域文化,从而提升翻译准确度。由王颖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京味小说英译研究》,是一本围绕地域文化特点,从中国文化版图中单独提取京味文学并加以研究的专著。该书详细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呈现形式,提出应重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还原中华文化特色,推动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上述观点与相关实例,参考文化地理学观点,就地域文化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楚雄彝族文化史》是楚雄彝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作者在对一个特定地域的民族文化研究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彝族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其发展过程是一个积极进取和交融吸纳的过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它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家。《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以及鄂温克族的特有神秘文化。对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鄂温克族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二是小说所表达出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逝的痛惜。  相似文献   

17.
川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个体性的文化系统,兼具地域之灵气和文化的独立性。姜文的《让子弹飞》并非一部充满浓郁四川地域色彩的电影,却意外地与川渝文化精神契合,体现了一种文化涵养的耐心和文化扩张的野心。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基于原创文学脚本,既坚持作者性,又高扬商业智慧的类型电影操作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徽州,该地域的文学元素植入其记忆和心灵之中从而又自然地渗透在其创作中,《儒林外史》与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读《儒林外史》管窥徽州文化,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徽州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徽州文化对吴敬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位平民作家,与同年代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的作家不同,作为一位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萨满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在漂泊生涯和婚姻生活中饱受煎熬的女作家,选择平民文化视点,为在苦寒之地像蚊虫一样默默生存的农民代言,从处女作《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到绝笔之作《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萧红笔触始终关照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东北民众的生存景观和精神状态,这种平民文化视点成为萧红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这种选择也成就了萧红独特的文学景观。本文尝试从作家出身性情、受教育程度,特别是作为东北地域文化底蕴和核心的萨满文化等角度整合,探讨其平民文化视角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着简单追求文化标识、直接移植文化等现象,在研究方面则较少关注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地域性格,地域文化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物质承载方式。本文以北京地域为例,分析北京地域文化的三个特征以及对学校文化地域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