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涌案改判之争的两种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同时需要两种正义。程序正义保障的是个人的权利,实质正义建构的是扬善除恶的公共秩序。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是两种正义分别追求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2.
张家磊 《大观周刊》2012,(28):76-76
程序正义是一项要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没有程序正义,也就很难实现实质正义。也正是由于对程序正义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本该可以避免的佘祥林冤案,从该案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刑讯逼供、法院先定后审的审判程序、有罪推定是违反程序正义的具体表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在司法实践中遵守程序正义,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董毅 《新闻前哨》2005,(11):37-38
时下,“策划类新闻”和以记者暗访为代表的“记者制造事件类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法哲学“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角度,对“策划新闻”与“记者制造事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鹏 《山西档案》2020,(2):26-32
社会正义是档案治理的内核所在,走向正义的档案治理才会抵达善治,探讨档案治理视域下社会正义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框架下,结合罗尔斯的正义观,我们得出公平的社会正义奠定档案治理的基石,良序的社会正义贯穿档案治理始终,共享的社会正义勾勒档案治理的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夯实实现社会正义的档案法治基础、建立契合社会正义的档案治理程序、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的社会正义信仰来打造充满社会正义的档案治理。  相似文献   

5.
另类正义是相对制度正义而言的,是指影视剧中主人公凭借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个人力量,追求个人或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正义在美国影视剧中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类对于绝对公平与正义的本能渴望,以及现实生活中制度和法律正义的无力,包括影视剧创作者在这一类型作品中对情节的设计与把握,都是导致另类正义主题影视剧兴盛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业界和传播学界始终不曾间断对正义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传播与社会正义运动、传播与社会正义研究、社会正义的新闻学、媒介伦理学及信息公平论等研究中。本文提出,应基于传媒实践与传播理论提炼并建构中国的媒介正义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振宇 《出版参考》2004,(5):14-14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法制社会,许多法律词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人们在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拿它们来相互辩难,作为立论的根据。程序正义就是这几年颇为走红一个名词。但是,我们同样注意到,大众毕竟不都是法律工作者,即使是程序正义这个人人争说的题目,其内涵大部分人也不甚了然。并  相似文献   

8.
谭优 《大观周刊》2013,(10):29-32
自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刑罚,刑罚正义一直是社会公众关切的主题。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作为其始终的追求的刑罚才是正义的刑罚。实现刑罚正义的关键是量刑公正,但在中外的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量刑偏差问题均普遍存在。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实体上的量刑偏差问题和程序上的“量刑依附于定罪”的问题,我国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规范化改革改变以往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混为一体的做法,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是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公正、均衡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进行,量刑的公开性及公正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传统的证据法主要适用于定罪环节,在量刑环节目前没有建立一套专门的证据规则,对于定罪完成之后的量刑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势必会影响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际效果。在量刑程序中,量刑证据的收集、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决定着证据能否达到充分的程度,然而充足的量刑证据才是限制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手段,是量刑公正的基础,是实现刑罚正义前提。在量刑规范化改革大背景下,量刑证据的相关问题是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急需完善的问题,量刑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将社会公众对量刑过程及结果的不清楚、不理解的状况比喻为“重重迷蒙雾”,将实现刑罚正义比喻为“妍妍正义花”,试图从充足的量刑证据是拨开重重迷蒙雾的工具,方能实现刑罚正义看见妍妍正义花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杨杰 《大观周刊》2011,(38):20-20
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两部分,把个人灵魂结构和城邦阶层结构的同构性连接起来。本文主要探讨柏拉图的正义观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杰 《大观周刊》2011,(32):12-12
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两部分,把个人灵魂结构和城邦阶层结构的同构性连接起来。本文主要探讨柏拉图的正义观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拉斯韦尔"五W"经典传播模式为研究视角,借鉴前人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将媒介正义分解为四个维度:一是涉及媒介传播渠道资源的分配正义,二是涉及媒介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三是涉及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的信息正义,四是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的人际正义。媒介正义的实现路径,即是在媒介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四种正义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笛 《档案管理》2017,(4):14-17
文章首先提出社会正义的取向问题是档案正义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从档案留存的初衷不是维护正义、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维护正义两方面论述了档案正义不能成为档案管理的工作准则;从档案正义理论依据不可靠、档案正义驱动力不足两方面论证了档案正义无法成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有关"档案与社会正义"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正义无法作为档案工作的法则和档案事业的方向标被提倡.  相似文献   

13.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30):25-25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当代多元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有着重大意义。程序正义是当代法哲学的关注焦点,它不但关注法哲学的实质性内容,更关注法哲学的过程,同时有着独立价值和道德意义。马克思法哲学视阈下的程序正义更是如此。程序正义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社会正义"问题近年来成为国外档案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著名学者哈里斯概括了南非档案界"档案维护正义"传统的基本精神;美国档案学家吉莫森阐释了在档案和文件工作中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途径;英国华莱士等学者建构了档案与社会正义关系的多层次分析框架。国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档案与社会正义关系进行了新解释,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档案追求社会正义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现在,影响未来,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是确保政府开放和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陈东旭 《大观周刊》2010,(41):155-155,153
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所有保障和实现正义的手段中,法律起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法与正义为视角来谈重读法理学的心得体会。首先,对正义概念作了历史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然后,表述了法与正义的关系;最后,从立法上要体现正义和司法上维护正义两方面来阐述了正义是法理学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6.
梁颖欣 《大观周刊》2012,(17):53-53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此,我经常思考:正义究竟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千古疑问,我检索了很多思想家的论述,一直追寻到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关于正义的解释。经过此次思想之旅,我认为:正义需要知行合一,即人们首先要有正义感,然后才能做出正义的行为;知其义、行其事,才符合正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黄丽娟 《大观周刊》2011,(33):37-37,23
《理想国》是第一本系统地阐述正义观的西方著作,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书中的正义观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正义观是什么,实现正义的方式及对柏拉图所持正义观的评述三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8.
真理正义一类的问题确实是我们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最重要却也最为人所忽视。我们的媒体和知识阶层在为现代化的物质进程推波助澜之外,应该能够为正义信仰留下余地  相似文献   

19.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永恒主题,而他的正义观追求的核心主旨则是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按照柏拉图正义观的思想,他的理想国是由社会分工不同的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组成,各司其职,达到国家和谐。为了实现理想社会秩序,使统治者、护卫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采取教育,实行公有等手段。柏拉图的正义观与个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其正义观之秩序诉求对后世及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意”开始在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牛人成群结队。在缺乏程序正义的时代,“网络民意”并不是程序正义的对立面,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