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务活动家、慈善家和教育家。他于1894年殿试中进士,任北京翰林院庶吉士,后经历维新变法、民国鼎革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等几个时期,先后任中华民国财政总长、内阁总理、京畿一带水灾善后督办、北京世界红璀字会长和香山慈幼院院长等职。在北京生活、活动30余年。1992年他的骨灰也安葬在北京香山。他于民国期间在北京的大量慈善和教育活动,直至今天仍值得人们研究和怀念。  相似文献   

2.
调回河北以后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1986年元旦,李珊已回北京家中待命。他长期在高原超负荷工作,心脏受到一定损害,组织上拟在内地给予适当安排。他的爱人周熔是1960年进藏,已先期回到北京安了个家。  相似文献   

3.
喻乐 《传媒》2004,(1):8-8,15-17
一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朋友让我向他讲述一下北京的报业发展史,我送给他三本书,分别是《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社长崔恩卿1998年所著的《报业经营论》、2002年主编的《老实交代》以及新浪网的“总编在线”合辑《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我告诉他:“你想了解北京报业市场,需要找到一个坐标,我认为崔老师最合适。”一个星期以后,朋友发来一封邮件,干叮万嘱一定要带他见见崔恩卿。  相似文献   

4.
传奇     
神交已久的朋友到北京来,我们在看不见荷花的后海边喝一杯茶,我随手抚过他的头,他新生的发茬微微割我的手掌。  相似文献   

5.
1989年,中国速记学会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他4篇论文,他成了这本集子入编篇数最多的作者。1990年9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速记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与会的500多名代表中,军队代表只有3名。1992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速记学会在四川重庆举办的“青年杯”全国速记大赛,并获得了第二名。年底,他被中国速记学会吸收为会员。1993年9月,他应邀参加了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成立大会,是与会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并受到了伍修权、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今年9月,他在北京参加了“纪…  相似文献   

6.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7.
杨正泉 《中国广播》2007,(12):65-68
在北京申奥过程中,杨正泉同志作为北京申奥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参与了申奥的全过程。他依据对申奥过程的了解和自己的感受,撰写了“北京申奥与对外宣传”一文,对我们搞好内外宣传都有启发作用。本刊将分四期连载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他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8341部队(原中央警卫团)一营三连二排六班班长,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1947年,他到延安,后又随毛主席到西柏坡、进北京。开国大典时,他就在天安门城楼上;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时,他又护送毛主席去苏联……  相似文献   

9.
9月28日是星期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并没有休息。他一大早就起床,准备搭飞机去北京。可飞机起飞不久,却因故障返航,令他焦急不已。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0月中旬以来,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在热情宣传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许多受众从心底里赞扬这个新时期的光辉典型。或许人们要问,这个典型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话得从头说起———“天地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在被中央抽调到北京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不幸病逝在岗位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近千人为他送行;在长沙,上千人拥到机场去等他,许多群众围在他住的省委大院门外失声痛哭。很多熟悉他的人听到噩耗无不悲恸、惋惜。特别…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哪项标准衡量,宁兴钦都有资格参加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79年前的民国。1958年,曾是首钢工人的他失去了正式工作;60岁之后,他和老伴一起,以低保度日。  相似文献   

12.
方永(化名)绰号叫“小孩”,四岁上小学一年级.十五岁就从安徽考入了北京一所高校.同班同学一般要比他大三到四岁。大学毕业后,方水曾经在北京一个营销顾问公司做市场调查.包吃住,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他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预备全心考研。不巧考研前吃药过敏.没能参加考试,不得不回到了安徽家乡的小县城。不过他没回家住.而是问父母要钱,租了一个两百块钱的房子,母亲经常过去给他做饭。  相似文献   

13.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14.
邵飘萍是一个集新闻记、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新闻奇才。191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同时,他还在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  相似文献   

15.
摄影之心正年轻张小明安佑忠是中国劳动报摄影记者,中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他在新闻摄影圈里人缘很好,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安。老安是位非常敬业的人,他对待工作的高昂热情,令很多年轻人自愧不如。去年9月1日,他乘坐北京-深圳105次首发列车采访,往返五...  相似文献   

16.
北辰之光──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巡礼冯秀珍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在北京北城的上空,你会看到“北辰集团”四个红彤彤的大字在闪耀,犹如北斗般灼灼放光,带给你光明与启迪……春秋五度走北辰那是1989年的春天,北京北郊。春风浩荡中,走来一位耄耋老人。他,鬓边银丝...  相似文献   

17.
据某报载,近日北京的王先生在北京某知名商场的音像制品柜台前,看到标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的“高清晰DVD珍藏版《红楼梦》”电视剧影碟。于是,他满怀兴奋地花260元买了一套。买回去的当天晚上,他就开始观看,因为有了台词字幕,夜深人静之际,可以关闭声音观看。可越看越倒胃口,字幕不仅频繁出现让人不明白的乱码,而且还有让人别扭的错别字。  相似文献   

18.
1994年9月19日,北京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校园里人声鼎沸。赵广涛心里沉重的忧愁被周围的喧笑敲打着,他几乎要流泪了。作为河南一个小山村的贫穷农家子弟,能考上清华,他比别人更有理由喜笑颜开,然而他的家庭状况实在让他笑不出来。他记挂着常年生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母,年迈的奶奶和念中学的弟弟,记挂着那  相似文献   

19.
林强(化名)是个在北京工作的普通图书编辑,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他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20.
老乡     
春节前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北京某大学。他看上去像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西装革履,挺有教养。在学校大门的保安室里,他三言两浯就和让人望而生畏的保安大爷打得火热。他叹道,自己是某某企业家的儿子,老爸逼迫他到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也好将来为其打理生意。说这话时,露出了一脸不情愿。对富人职业性地热心的保安于是帮他打了一通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