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试题设计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瑙斯是巴西亚马孙州的首府,被称为"亚马孙心脏"和"森林之城".图1为马瑙斯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中学数学的"源"是概念,那我们不妨认为中学数学的"本"就是习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当前,数学习题课教学仍然存在"老面孔、老套路"的现象,课堂吸引力不强,教学时效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平时教学、通过两个案例(它们分别是在浙江省义乌市第四中学和义亭中学所开设的全市观摩课和公开课)谈谈习题课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核心和载体,通过启发设问、分析矛盾、揭示规律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军医李素芝,在雪域高原行医。2000年11月10日,他实施了西藏高原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获圆满成功,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28年来,李素芝率领医疗队在西藏行程40多万公里,巡诊21万人次,手术9000余例。赢得"雪域神医"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尹小曼 《初中生》2006,(7):12-14
巴尔扎克说"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因为,无论我们描写什么,惟有"小",才能细;惟有"细",才能详尽具体;惟有详尽具体,才会生动形象.典型的细节就如一颗跳动的心脏,它使整个作品血肉丰满,血脉贯通.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存链"的研究表明,其第一个环节--家庭自救急救如何,已成为降低心脏突发事件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雾中辨"薄"     
众所周知,"薄"的读音有三个:bao、bo、bo.其中bo比较易于区分,而其他两个有时则很难区分.省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有这样一句话,"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第6课<船长>中有这样一句话,"薄雾笼罩着大海,诺曼底号轮船像往常一样行驶……"在这里出现了两次"薄",而且都与"雾"有关,那么,这两处"薄"该读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问题思维含量偏低,学生思维空间不足,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突出"五性",优化提问,放飞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读不到100字的一个自然段时,向学生提出了近20个问题.引来了教师们对课堂提问的大探讨.现在,走进我们的小学阅读课堂,类似于这样"满堂问"的情境,可能已经不再重演了,但教学中"随意提问"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一位教师连续问了这样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课本上的过分"成熟"的题目使学生跳过了"数学化"的过程,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几乎被忽略,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地做题,而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会解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数学问题"还原为"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从"数学事实"开始,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让他们深度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促进领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发展史表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余姚市实验学校于2003年开始实验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校本化的"敢问、会问、善问"的"情境-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师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著名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G.Polya)也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  相似文献   

13.
王子亮 《化学教学》2006,(10):10-10,15
“汞心脏”是一个魔术般的趣味实验,一颗汞珠在水溶液中自发地不断收缩、扩张,如心脏的跳动一般。“汞心脏”这个实验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李伯曼在1876年于实验室配制溶液时碰巧发现的,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到有关该实验的任何数据以及现象说明。  相似文献   

14.
我要说的这个"心脏"哥哥,第一他不是我的亲哥哥,而是我的美术老师,第二他的名字不叫心脏,他叫陈新,因为"新"和"心"同音,我们都叫他"心脏"。他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总是带着一副很酷的黑边眼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东西在他手里都会变成画画  相似文献   

15.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身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纪录为3小时24分钟,但在睡眠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位专家指出 :“问题是学科教学的心脏 ,是教师教学的心脏 ,是学生学习的心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像指路的航标 ,激励着学生认真地听讲 ,积极地思考 ,深入地反思 ,不断地求知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通过问题的发现、研究、实践、应用 ,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由此 ,数学问题的研究与设计 ,应依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 ,做到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逻辑性和思维性。一、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利于学生去思考 ,能激发…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驱动"是"心脏"得以持续正常工作的动力源泉,是课堂提质增效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提高素养,提升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椭圆"专题复习课中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但作为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中出现的或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意料之外,有时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一笔带过,失去了一次探究的机会;有时则通过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从而得到意外收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自己的认识,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笔者在一道习题的教学中曾遇到这种"意外".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物教学》2017,(4):55-56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难点较多,引导学生从内到外对心脏的结构进行观察,在观察中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观察中总结规律,把血液循环的途径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形成心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幸"与"辛"     
字典王国里有这样两个臣民,不仅模样相像,连名字的写法也差不离,你猜猜它们是谁?那就是命运迥异的"幸"和"辛"。 "幸",总是福星高照,鸿运相伴,是十足的幸运儿。什么"幸福"、"荣幸"、"万幸"、"庆幸"、"喜幸"、"幸好"、"幸亏"……都由"幸"唱主角。惹得字典王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