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卷九七《韩锡传》载"天德元年……特赐胡砺榜进士及第"。校勘记称:"卷一二五《胡砺传》,天会‘十年,举进士第一’,则此‘特赐胡砺榜进士及第’九字不当在天德元年之后,疑是衍文。"此无版本依据,且并非衍文,当删。金偶有特赐多年前榜进士之例,如移剌履、韩锡、胥持国等(见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八"特赐进士"),故韩锡于天德间赐天会进士亦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2.
<正>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王红春所著《明代进士家状研究》一书,2017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所涵涉的家状,是指科举考试前士子投纳的家状,其中记录士子的履历、三代、籍贯、年貌等个人及家庭的各项基本信息。但家状今多已不存,该书综汇现存明代56种会试录、57种进士登科录中所载进士家状,参辑明代进士同年齿录、履历便览、乡试录、地方志和明人文集的相关文献史料,梳理了明代1.8万余名进士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进士的会试录取、家庭职业结构(役籍)、入试身份、习经、及第年龄、家庭代系结构(祖上三代存殁状况)等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3.
章广 《历史档案》2020,(2):122-130
正"八旗为国家根本"(1),八旗进士则是清代"根本"之中的菁英群体。清代八旗入仕途径虽然多元,但在八旗大员中,有22.6%的大学士和16.4%的总督是进士出身,比例远高于其他入仕途径,八旗进士在清统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但学界对八旗进士的人数众说纷纭,并没有确切的统计结论。本文汇辑相关文献,拟对八旗文进士、武进士、翻译进士人数作一考实。  相似文献   

4.
在对明代进士进行考证的过程中,我们曾对明代科举文献作了细致而艰苦的整理。我们发现,相关文献对明代进士的记载存在这样的情况:各榜进士的总数多有确切的记载,且各种文献之间能够相互吻合,基本可信,即使小部分科次的记载出现不一致,只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甄别和互证,我们仍能还其本来面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明洪武十八年乙丑榜进士的相关文献收录不全或存在错误,成为缺失人数最多的一榜。现在成为我们考证的难题。目前查阅该  相似文献   

5.
“三甲”“屈居”“问鼎”和“染指”,是媒体报道体育比赛时常用的所谓“体育术语”.在阅读报刊和观看电视时,笔者发现这四个词语常被错误地运用.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代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 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三甲”包括的人相当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因此,是不能用“三甲”来指“前三名”的.  相似文献   

6.
"告殿"是指某科个别会试中式者因故告请不参加当年殿试,以待来科补试.会试中式者多因疾病、丁忧、时局动荡等原因而"告殿".通常"告殿"者会在下一科、两科或三科补行殿试,还有个别"告殿"者,未及"补殿"而亡.每科"告殿"人数相对于全体会试中式人员来说还是少数,通常为几人或十几人,个别科则多达二三十人.由于"告殿"制度的存在,致使明代每科会试中式人数与进士人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即便二者数目恰好相同,也多出于巧合,并非表明该科会试中式者与进士在名籍上的完全一致.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瑞辰是清代嘉道年间著名的经学家。其生长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与桐城派学者往来甚为密切;又因曾求学京城、进士及第而与著名的汉学家交往颇多。然而,学界对此关注甚少。为此,研究其交游情况,不仅是马氏个案研究的必需,也是了解其学术渊源从而对其进行学术史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0):45-50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守选,就是新及第明经、进士和考满后的六品以下前资官不立即授官,而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铨选期限.唐代施行守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目前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王勋成先生认为贞观年间就开始了.通过对《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之“贞观九年五月敕”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可知贞观九年不具备守选的“生态环境”,《唐会要》的“贞观九年”其实是“贞元九年”之讹.  相似文献   

10.
杭州孤山西南麓六一泉旁一座二层中式建筑就是被称为"小曲园"的俞楼,我国清代大学者俞樾和他的曾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都在这里生活过. 俞樾,字荫甫,取<老子>"曲则全"意,号曲园,称曲园居士,1821年出生于浙江德清.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考为进士,据说试卷中有"落花春仍在"句深得曾国藩的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