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现实生活是最严峻的考官。只有牢记历史、正视现实的民族,才能脚踏实地而又满怀信心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今年4月到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各界人民,以各种方式隆重举行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而言,20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非千年之中的任何一个世纪可比;20世纪又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心灵创伤至今难以愈合;20世纪也使许许多多英雄豪杰、奸佞小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伟人的举世奇功、雄才大略、马失前蹄,小人的弥天大谎、黄粱美梦、春风得意,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而又发人深思的一幕。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深藏于典籍、封存于档案、散布于民间、局限于区域、震撼于一时而又过早湮灭的历史,不像流淌在丛林之中沟汊遍布的巨大河流一样。人们想明晰地了解它,却如同暗夜中飘流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艰难异常。当人类走进新世纪的时候,20世纪是最值得反思和借鉴的一个世纪。《顶级行动》系列图书的作者埋首于尘封的历史,拣选出那些或隐或显、似曾相识而又全然陌生的事件和人物,将其详实的历史背景和盘托出,将事件发生情形清晰地勾勒出来。在20世纪(个别事件延伸到21世纪)世界范围政治、军事领域,选取最具影响力、最具震撼力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一百年来政坛的波谲云诡和风云变幻。《顶级行动》系列图书包括《顶级政变》、《顶级失误》、《顶级间谍》、《顶级恐怖》、《顶级暗...  相似文献   

3.
1 档案与邮票相似的四种功能 邮票作为收藏品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地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它是历史的缩影.邮票是档案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是档案的又一种载体.二者虽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具备以下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导向职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湘蓉 《新闻知识》2005,(11):45-47
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核心性命题。它的丰富内涵表现为:首先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既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它注重激发社会的活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再,它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一种知识产品,它是人类最重要和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迄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一本好书能够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甚至令人废寝忘食.它不仅仅是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还显示着作者与设计师个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本性.文化的发展最集中地反映在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历代积累的精神财富在书籍中得到最全面、最充分的体现,所以书籍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起着沟通与多方互动的作用,它承载信息大、流通广,又具有人文情怀.因此,它成为人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完美产物.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鲜的事实”,对于7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的长征,对今天的人们来讲,已是遥远遥远的事情了。然而,长征又是最悲壮、最有魅力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中央红军屡遭劫难后,又能绝处逢生?为什么中央红军在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面前,又能战胜艰险,保存自己?  相似文献   

7.
儿童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最具有个性特征的一类节目,因为它面对的是一群完全不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和性质,可是又迫切地希望认识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的人。翻开中央电视台的历史,可以发现,对象  相似文献   

8.
蔡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1):89-91
发现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的<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是在"当当网"上买书时,无意间搜索到的,后又从<中华读书报>上知道它是当年十月的荐读书之一,还有一篇书评说它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最吸引读者的自然是何先生对他亲身经历的7年西南联大读书生活的追忆.何先生详尽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也描述了他所见闻过的名师的人生细节".  相似文献   

9.
艺术研究常被非艺术因素干扰。但艺术研究毕竟是艺术研究,它有自己的学术定性。非艺术因素的干扰逐渐从艺术研究中淡化乃至消除,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同时也是历史的进步。俄国象征派艺术的研究,受到大半个世纪的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而这种干扰为了求得干扰的合理性,又努力地借助艺术的名义。  相似文献   

10.
本书通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150位大寨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中国最知名乡村由普普通通变成尽人皆知,由寂静到辉煌又重归寂静的60年风雨路程与沧桑变化,以及大寨人自强不息、战天斗地,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不屈精神。本文是该书前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