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诗起源于魏晋,到唐为极盛,而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则以王雏为代表,其诗色彩清淡明丽,意境深远自然,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既概写雄奇壮丽的景物,又有细描自然的情态,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静的心态和闲适自足的情怀.王雏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一般的风景诗;二是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三是以描绘祖国山河为题材的山水诗.艺术上色泽明快,意境清幽澹远.  相似文献   

2.
唐代独特的庄园文化,是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理想人文境界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成因。庄园文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得以盛行的重要现实基础,也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更为诗人提供了避世逃禅的心灵归宿,从而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等多个层面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与魏晋时期“逃禄归耕”的归园田居相比,唐代的庄园生活才真正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从而影响着诗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杨飞 《考试》2005,(10)
诗仙——李白,唐代诗人。其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赞其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故后世称他为“诗仙”。诗圣——杜甫,唐代诗人。其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典范尊,其为“诗圣”。诗佛——王维,唐代诗人。他以禅入诗,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打造出山水田园诗空明净逸的境界,故有“诗佛”之称。诗魔——白居易,唐代诗人。其诗语言流畅,通俗  相似文献   

4.
唐代独特的庄园文化,是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理想人文境界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成因。庄园文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得以盛行的重要现实基础,也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更为诗人提供了避世逃禅的心灵归宿,从而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等多个层面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与魏晋时期“逃禄归耕”的归园田居相比,唐代的庄园生活才真正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从而影响着诗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先河;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祖述陶渊明,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笔者浅见拙识,试比较他们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如下。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这种志趣和品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以及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园田居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同时,作者在此类诗歌中,刻意描绘了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他们虽然也赞美了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王维亦官亦隐,对现实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竟虔诚地皈依佛门;孟浩然虽然间或也对当朝的权贵表示不满,“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但由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是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呈现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奇诗派,并且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唐人创作的咏侠诗却极少关注。往往将它看作边塞诗的内容之一。如果说隐逸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形成和繁荣,那么唐代的任侠风气则产生了波及整个唐代社会的咏侠诗。  相似文献   

10.
王维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高峰,他的山水田园诗特别富有画意,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  相似文献   

11.
刘昚虚与山水田园诗派的中坚人物孟浩然,及王昌龄、诸禅僧交往颇深;其山水田园诗在立意、技法、风格上均与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相近,所以刘昚虚应当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山水田园诗以“深厚”的诗境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代声名最盛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上大放异彩。同时,他被后人誉为"一代文宗",可见其散文成就在唐代散文史上也是令人瞩目的。王维的诸多散文中充溢着浓厚的诗意,主要表现在诗语、诗情、诗境等方面,突破了前代古文的束缚,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更是名家辈出、诗体大备的极盛期。除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还有“山水派”最杰出的代表王维。他以具有高度表现能力的诗歌语言,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即精练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从不着力处得之”,诗歌中蕴含着高远的形象意味。一、形象的具体化王维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主要根植于王维对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一句话,作家是…  相似文献   

14.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的诗“以庄老为意,以山水为色”别具一格。他的诗极力追求对自然美艺术表现的神似和形似兼备;善于将诗情与画意和音乐美熔为一炉并能深刻揭示出景物蕴涵的幽静妩媚之美。  相似文献   

15.
论柳宗元诗模山范水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孟韦柳”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四大家,其中中唐柳宗元独放异彩,关键在于他是唐代山水诗风革新变调一派的代表人物。柳氏山水诗歌的创作贡献,当推其模山范水、独立一宗的艺术模式,即寒气逼人的幽寂基调的寻求、诗文兼采相得益彰的神通以及外枯中膏深峭风格的形成。其人其文其诗在其山水变调模式中得以沟通和融合,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入佛 ,有许多因缘 ,给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富有“禅趣”的山水田园诗中 ,作者歌颂自然之美 ,表现隐逸生涯的愉快 ,创造出清幽闲淡 ,意蕴悠长的艺术境界 ,以其独具的风采在唐代诗坛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中国科教博览》2005,(5):175-175,142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而王维正是这个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景做诗把诗情画意赋予山水景物,生动地描写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王维的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景观美,音响色彩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道家隐逸与唐代山水艺术关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山水情绪”发达的时代,道家隐逸对模塑唐代丰硕圆熟的独特的山水艺术风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家隐逸在唐代的兴盛有其社会动因。道家隐逸造就了独特的唐代山水艺术风貌,即山水田园的“桃源情绪”、园林的恬然之趣和山水画崇澹尚逸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