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博  古明 《考试周刊》2010,(14):30-31
《儒林外史》是中国的第一部长篇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其中的讽刺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深入人心。书中的讽刺从言语和行为两方面的描写中进行,故此文以这两点为视角进行探讨,研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艺术。  相似文献   

2.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成是一部讽刺小说,不如说它是吴敬梓的一部思想自传,是吴敬梓认识社会、剖析人生的思想杰作。  相似文献   

4.
早在"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出现之前,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已有不少堪称精品的讽刺短篇。在这些小说中,蒲松龄采取了既不同于西方讽刺小说的笔法,又异于中国其他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即把中国古代的俳优讲说滑稽故事、讽刺喜剧、笑话以及相声艺术诸种手法掺合进小说,因而形成蒲松龄式的独特讽刺风格。《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什,都可以当作一幕幕讽刺喜剧来读。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认为在它产生之前,我国小说之中还没有一部足称讽刺之书,在它出现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讽刺之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唱(《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对它做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斩鬼传》是《儒林外史》之前的一部特色鲜明的寓意类讽刺小说。作者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将讽刺的锋芒直指人类的道德缺陷和丑恶癖性,使众多"人鬼"穷形尽相。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讽刺手法,在衬比之中彰显讽刺对象;作者秉持冷静的态度,不加半点评述,让人物尽情地表演,在冷静客观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刻画讽刺对象。此外,小说还使用了主观直斥和合理夸张等讽刺手法,讥刺了人类诸多弱性。《斩鬼传》的讽刺艺术和风格,对后世讽刺性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其"坐标式"结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中心--批判科举考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种"坐标式"结构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儒林外史》的这种结构的讽刺艺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三重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当代的《儒林外史》。和《儒林外史》一样,这部小说极其锋利的批判了以教育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封建体制。在小说技巧上,韩寒借鉴了西方小说的一些手法,其黑色幽默的风格常常让读者忍俊不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韩寒写成《三重门》的时候只有18岁,其人生阅历又难免会使得《三重门》在深刻性上稍显不足。本文拟从主题、人物以及讽刺艺术三个方面对《三重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最初的阅读中,韩东的《扎根》给人一种游离于动乱岁月之外的田园牧歌的情趣,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与《扎根》收放自如的结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却又不乏温情的真诚叙述,以及冷静而略带嘲讽、轻松调侃中又透着现实冷酷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使这本"复写之书"不仅有着自身的"主题、节奏和结构方式",还揭示了人的个体存在与历史之间、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之间所"潜藏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形成了与通常的文革题材、知青题材以及新写实、先锋小说之间似与不似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说起一个重要诗人时,往往会说他是具有鲜明风格的。但当一种风格太过鲜明时,风格就会成为一种模式,这时读一百首诗就像是在读一首,审美疲劳便产生了。这时的风格已成为一种"侵扰"。一个有挑战和创造精神的诗人,他会尽量抑制本身的风格化,让词语由着自由的心性往前走,使作品呈现出既有自己的独特印记,又不致遮蔽每一首诗自有的纯粹性和区别于其它的异质性。任由语言自如挥洒的方式也附予了哲思性的诗歌一种举重若轻的灵动,这就是大卫诗歌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任玉梅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4):38-40,43
《书店的灯光》利用真切而感人的笔法,描述了作家对书店魅力的美好回忆,对阅读的感受。在恬静的描述中,表现了对书的价值永恒和人性光辉永恒的理解,面对当今浮躁的世界,阅读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追求理想,磨炼心志的良药。  相似文献   

14.
《寻根"腊罗巴:昌宁彝族民俗文化考察"》一书以梳理昌宁县彝族"腊罗巴"民俗文化的源流脉络,突出保山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史料、流畅的文笔、生动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昌宁彝族"腊罗巴"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民俗文化;从立足西南边疆地区彝族民俗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资料详实,系统性强;视角新颖,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细致,论说精当;行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等五个方面谈谈拜读该书后的一些心得,以待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夏洛的网》选取天生有缺陷的"人物"威尔伯作为叙事核心、激发了读者的童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E.B.怀特借助"暗示"与"反讽"的叙事手段和对纯真友谊的描写不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愚昧无知,由此也充实了文本的思想内涵。此外,因为E.B.怀特对童趣盎然的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从而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获得了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组诗《鹰的话语》是西川于1998年创作完的。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同时《鹰的话语》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的历史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欺骗到自我暴露再到自我掩饰的过程.作者在传统的历史佛教这样的“旧题材”中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内视角”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创作手法,形成了新颖的感觉模式,创作了“新感觉”派下的“旧题材”中的“新小说”,为历史佛教题材小说的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8.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对圣贤、名著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恰当的原则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一部优秀的书稿,体例要严整,名称与内容要相符。这两点是刘知几审读的重要观点。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审读书稿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