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读者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作家其人其文至关重要。周作人的读者观念对于全面完整地认识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与人生活动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视角。正是在五四时期,特别是《新青年》时期、《晨报》副刊时期和《语丝》时期,不断参与现代新闻出版活动,周作人的读者观念才得以逐步地形成与完善,并在读者观念的烛照与相互影响下,周作人最终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表达态度、表达限度、表达目的以及文章特色。读者观念亦深刻影响到他整个文学活动与编辑出版活动的进程、形态与最终成果,伴随他走完复杂曲折的文学旅程与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杜春海在《对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周作人的各个思想层面都是以个人本位主义为中心轴呈放射状展开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本质已经渗透到了他思想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个人本位主义已经成为周作人复杂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及双重人格等思想因素共同作用于周作人各个时期的人生选择。因此,我们认为,周作人最后选择背叛祖国、民族的道路是他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他的堕落失节不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30年来,中国大陆周作人文集的出版成就斐然。从1981年到2010年,中国大陆共出版各种周作人文集211种。编订周氏文集用功最勤、成就最大的编者要推钟叔河、止庵以及陈子善、张铁荣,具体标志他们成就的是钟叔河编周作人著作集、《周作人文类编》《周作人散文全集》,止庵编《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陈子善编《知堂集外文》以及他与张铁荣合编《周作人集外文》。故以评述这几套大型文集为主干,然后再从周氏自己编文集、他人编文集、译文集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时至今日,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惟一一个尚无全集的文学大家,这与他在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化史上和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版本研究和校勘工作最为欠缺和紧迫,制约了周作人文集出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曾一度与鲁迅齐名。尤其他在散文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影响更为广泛。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到一九二七年《谈虎集》发表,这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创作时期;后期从《水日集》发表开始到离开人世。周作人前期散文创诈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富有战斗性的散文,即一九二○年前创作的散文,其中有抨击旧道德的《重来》,有对北洋军阀进行鞭挞的《关于三月十八日死者》等。二是“平和冲淡”的散文,指一九二一年革命退潮开始到《谈虎集》发表的这段时期、此间的散…  相似文献   

5.
1925年前后,周作人连续撰文对日本侵华行径作了针锋相对的揭露、批驳。然而,他却在北平沦陷之后投身敌营,沦为文化汉奸。究其原委,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偏执化认同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6.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之故。此举反映出沦陷时期文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对沦陷状态下的文人进行政治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刊物的政治倾向定性,而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判断。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钱理群等人认为《小河》一诗表达了对于"将来的忧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时期周作人赋予这首诗不同的意旨内涵与价值取向,诗中的"农夫"意识游移不定。对《小河》思想意义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中周作人复杂多变的文化心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是以他的《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一系列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文章,富有实绩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重镇地位。从根本上说,周作人是一个受过西学熏陶的传统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离的精神渊源。然而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周作人又算是一位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周敏 《学语文》2007,(1):34-35
周作人写作《苦雨》的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曾与乃兄一起并肩战斗、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周作人,此时也愤激地对社会现状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反正是一团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但鲁迅是明知绝望却仍要“反抗绝望”,而周作人却走另外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顾随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他主要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其代表作是《无病词》、《苦水诗存》等诗词集、《稼轩词说》、《东坡词说》等词学论著和《揣龠录》等禅学著作,培养了如周汝昌、叶嘉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名人。但是,对顾随先生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到2005年,共发表有关文章80余篇,涉及顾随生平著述、思想、人格、文风研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随着顾随作品被广泛接受,随着现当代旧体诗词日益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顾随研究一定会进入一个高峰期,顾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也将被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中国近代文坛上较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也是留日归国的作家中颇具争议的一位。也正因为留日的背景,他的散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日语借词。收集其发表在《语丝》上的散文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辅以文献学和实证研究的手段可确定其散文中日语借词的数量及使用情况,以管窥周作人在中日词汇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性质不仅在抗战以前的海派和京派文学以及抗战时期张爱玲的小说中广泛存在,也表现于抗战时期的北平文坛.除了中国人在正面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使侵略者无法以彻底的文化殖民控制北平文坛之外,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非官方京派文人也使半殖民现代主义在北平沦陷区得以继续存在.即使官方文人如周作人和沈启无等,也因其早已根深蒂固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文学立场而无法在文学层面跟上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殖民节奏.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潜台词是文坛上永不褪色的华彩。以周朴园的语言为分析对象,从语量和语势两角度,探析周朴园的权势意识的凸现手段,体会曹禺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8.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毛传、郑笺、王逸的《楚辞章句》都注重解释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含意,为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开创了释意的传统。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继承了上述传统,并克服了李善《文选注》"释事忘义"的缺点,结合作诗的背景,考证诗歌的本事,从而解释了黄庭坚诗歌中的典故与比兴意象的含意。作为"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较早产生的作品,任渊重视释意的注释思维及其释意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