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明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应当区别并辨析明遗民内在的差异。明遗民典范虽为数不多,但对谈论明遗民问题,其最具说服力。明遗民典范所代表的明遗民内涵是:正气是明遗民的立身根本;文化贡献是明遗民的本业;贞节修行是明遗民的生活态度;重儒容教(佛与道)是明遗民的世界观。为了凸现明遗民论题的现实意义,还可以申论明遗民的警世意义:士之为士,规范自尊;士民不分,百业可从;是非分明,不失操守。  相似文献   

2.
明清易代造成士人出处与认同上的混乱,这种焦虑不仅存在遗民,也存在清入仕之士.清初松江士人利用咏史诗<五君咏>这一体裁.吟咏本郡名士,将晚明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名士一起吟咪,以"文人"身份认同来逃避易代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以此消解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并且随着清政权对"忠"的提倡,士人的私怀与国家的赐谥逐渐纠葛在一起.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给自己的安身立命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整合与重朔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为动荡的文化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观念性基础与支撑.而这种地方认同最终被国家所操纵,成为新王朝统治秩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叶绍袁的《甲行日注》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他于明亡之后的生存状态,呈现了明遗民的命运与心态。从他以及所交接的群体,可以体会到作为遗民群体的角色选择的心理及情境;从他的个人的表达里,也可以感受到遗民情感和意志的深刻与丰富。  相似文献   

4.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是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抗清斗争,断然拒绝清廷征召,不断著书立说,探究明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观、史学观、诗学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遗民身份对黄宗羲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初江南遗民曲家群"是活跃于清初江南地区的一个戏曲创作群体,他们在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上谱写出相似的基调,从而构成其特有的群体特征.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身份的独特性夏遗民曲家心理动机的复杂性,最终促成该群体及其剧作在清代戏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9):91-97
明清之际,士林的政治路向选择趋于对立,分化为规模庞大的遗民和贰臣群体。其分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从社会思潮看,与理学和心学的反复激荡有关;从政治生态看,与明季的体制弊端和党派争讼有关;从民族意识看,与民族主义思想和文化守护意识有关;从群体特质看,与个体本位或家国本位的文化品格有关。诸此因素的叠加,影响着易代士人在政治伦理与现实功利之间的权衡与取舍,最终导致士人政治路向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传统士人的个性及集体心理影响深远。不同身份的士人对科举的认同心理、应试心理明显不同。举人群体在整个科举士人体系中承上启下,研究其独特个体,对于窥视整个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意义重大。晚清士人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建功立业,对科举爱恨交加,认同科举的同时,又为科举竞争的残酷深感无奈。他虽要求子女积极应考,但又笃信福报思想。举人身份使左宗棠建功立业过程尤为艰难,导致了他自信与自卑交织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社会的沧桑巨变,夷以代夏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明遗民。明遗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褚人穫,褚人穫在创作《隋唐演义》时,从亡国的反思、复兴的希望等方面表现了自己的遗民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帝笼络明遗民的一项政治策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次特科考试在笼络明遗民这一目的上并未取得显著效果,但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为转折,明遗民对清朝政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明遗民心态的变化,使得大明江山丢失了最后的"领土",清朝最终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