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56年的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完全摆脱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宗教影响,转而用一种明快浪漫的手法表现一种自由和平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欣赏音 乐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感受、知觉、情感和想象等 各种心理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任不同的欣 赏者身上,这些反应的侧重不尽相同。在同一部音 乐作品面前,有些人注重它的音响形式,有些人沉 浸于情感体验,有些人很乐于产生各种联想或想 象。上好音乐欣赏课,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有那些 方式。  相似文献   

4.
郭越  郭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B):190-19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5.
清平乐     
方华 《科教文汇》2014,(35):I0001-I0001
清平乐,不是清贫乐。清平乐是一个词牌,自宋代起。为词人所常用。清平乐又名醉东风、忆萝月,挺诗意浪漫的,但我还是喜欢清平乐,有一种清新平淡的尘世味。乐是音乐的乐,因为清平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取自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开始不知道来由。我就把"乐"读成快乐的乐。即便现在知道了清平乐的来由,我还是一厢情愿地把"乐"读成快乐的乐。走过几十年的岁月,感觉那些清静平淡生活中蕴藏的一个个小快乐,才是真正的诗意人生。人世多寻常,少非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芸芸众生,难得有什么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乐由情起"这就说明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的关键,也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要从学习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音乐是情感艺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可爱、温馨和亲切。通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获得情感体验的阐述,论证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注重"乐本体"的"天人合一",与注重"音本体"的"主体-客体"分开,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本文从文化语境出发,从音乐聆听审美差异入手,对聆听特性进行剖析,力图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净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菉竹山房》是吴组缃30年代发表的一篇小说,本文从读者对小说所作的普遍解读中,发现了现代小说的祛魅化、世俗化趋势对读者接受心理的定势影响。由于受社会世俗化、小说祛魅化的影响,读者大多看到了作品启蒙人文主义的一面,遮蔽了可能的作品情感浪漫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间最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由于他对古典音乐的突出贡献,因此有"乐圣"的美名,但是在我们品析贝多芬音乐作品时却会发现,他的作品总是难以捉摸,存在两个极端,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研究体会,对其作品之中的两个极端做出介绍。  相似文献   

11.
"乐由情起",就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因素中,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乐的"灵魂"了。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和评判的“法宝”两个方面对西方文学作品及作者做出分析,从而得出评判过程中,注重文学作品本身,忽略作者本身的情感或意图,希望对文学教学和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雷蕾 《科教文汇》2009,(31):219-219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能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尽可能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音乐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课标的出台,让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但同时也让不少人感到了困惑,甚至觉得无从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为达到小学音乐教育标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乐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学习本身是快乐的,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音乐时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指导其轻松而有趣的学习。我们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将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他们,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培养其乐感。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为创造音乐高效课堂做足准备,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实践以及借鉴,来体现音乐的本质。那么下面就来谈谈我对音乐高校课堂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问答     
《科学与生活》2009,(5):28-30
<正>Can Music Turnme into a NaturalCharmer?音乐能把我变成情场高手吗?Q有朋友向我支招,说跟女朋友约会要去气氛浪漫的地方。比如,有钢琴师现场演奏的西餐厅,在那里,舒缓的音乐会增加浪漫的气氛,让表白成功。音乐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相似文献   

16.
在指导学生感受音乐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孩子去把握作品的情感,为孩子们在角色扮演时对作品中体验角色情感和扮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18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的另一位音乐家莫扎特和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对弦乐四重奏和交响乐的形成、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物理学家的传记时,不难发现:很多物理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严谨的,而音乐却是浪漫的。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竟如此神奇地统一在那些物理学家身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开普勒:在音乐中发现宇宙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物理学家的传记时,不难发现:很多物理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严谨的,而音乐却是浪漫的。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竞如此神奇地统一在那些物理学家身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时期是个钢琴特性小品盛行的年代,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创作形式各样的特性小品。舒曼作为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形式。他的钢琴小品套曲的创作风格、创作技法,如标题性,在音乐思维中掺合着文学思维,切分、赫米奥拉节奏的运用等手法对19世纪中、后期乃至19世纪后的各个乐派的众多作曲家们在钢琴小品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