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被频繁使用。读者根据主题自洽原则,正确解读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体现了施喻者的三种认知聚焦方式: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在解读过程中,正确把握两域之间能够构成映射的焦点是理解的关键。施喻者在对毒品及禁毒进行多面聚焦之后,把毒品视为魔鬼,把禁毒视为战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邪恶与反邪恶的两股对立力量。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旨在使人们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远离毒品。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隐喻学相关理论,对吉祥图案代表性语料中多种模态隐喻的界定以及各类隐喻运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吉祥图案中的隐喻可通过自然形纹样、吉祥语文字、文字图符、颜色、造型、几何纹样及语境等多种模态呈现;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吉祥图案中的多模态隐喻运作方式可分为七类:"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图符—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以及"源域几何纹样—目标域语境".拓宽多模态隐喻研究范围,为吉祥图案文化隐喻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是文章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就是源域与目标域这两个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在儿童故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概念隐喻:PHYSICAL ENTITY IS PERSON和PERSON IS PHYSICAL ENTITY.通过对选取的儿童故事的实例分析,我们认为童话故事中的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译者和读者如何去解读它的喻体形象,从而分析它的本体形象,在深层意义上理解童话故事,找到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符号模式呈现而形成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多模态隐喻不同于传统隐喻的区别特征,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并且分析多模态隐喻解读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惠 《文教资料》2013,(36):39-40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为英语隐喻解读、确认和成因进行认知分析,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特殊用法,其解读是最佳关联性寻找的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语境呈动态相关,在语言的经济原则支配下形成.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语言的建构与解读依赖于语言基本单位——构式。从隐喻的认知本体研究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概念隐喻、语义框架和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围绕概念域的组成成分、源域和目标域的标签方式以及基于构式的隐喻映射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厘清构式视角下的隐喻的认知机制,即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依赖于构式义主导下的自主—依存关系,依存项激活源域,自主项激活目标域,从而形成从源域中框架向目标域中框架投射的完整隐喻映射过程。该结论不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广度,而且以较新的视角—构式探究隐喻认知机制,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来源是人类本身的各个部位。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即源域向目标域的单方向性映射,也就是跨域映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域概念的某一(些)元素被凸显,而其他元素则会被隐藏。本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英语中的人体部位习语,发现英语习语里的隐喻使用非常广泛,认为认知语境对于跨域过程中的凸显和隐藏有很大影响,制约着习语的形成和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运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成为陕北人联系外面世界和让世界了解陕北的一个重要纽带.隐喻在陕北民歌中可谓是随处可见,陕北民歌作为一个研究隐喻的文本,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构成.始源域的结构比较清晰,目标域的结构比较模糊."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相似文献   

12.
语篇隐喻指以独立语篇作为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现象,该独立语篇是解读后续语篇和特定语篇事件的引子和钥匙。语篇隐喻具有使语篇衔接自然,语义贯通的作用。论文对《战国策》中的语篇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语篇隐喻主要以一个源域投射一个目标域,源域向目标域采用平行投射方式。语篇隐喻通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故事,说明对一个事件的态度和认识,语篇隐喻常用于《战国策》中的叙事文或说理文中。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机制及其基础的分析之上,本文试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五大感官作为具有独特属性的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具有家族相似性,从而形成概念隐喻。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从源域低级感官到目标域高级感官的映射,用最小的力气提供最多的信息,充分体现了认知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我们日常的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对于传统的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从映射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本文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隐喻理论中的映射角度对“表”字意义引申过程做了新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我们日常的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对于传统的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从映射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本文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隐喻理论中的映射角度对“表”字意义引申过程做了新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与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系统性的映射,是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本质。本文围绕外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概念隐喻能力发展的因素和外语教学如何正确把握概念隐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喻理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田 《考试周刊》2008,(50):224-225
在汉语和英语中,隐喻的习语同中有异。由于中英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语中的隐喻习语常使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的隐喻习语则常使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本文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汉英两种语言隐喻习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提出隐喻认知说,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将始源域的其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e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多模态隐喻指某映射的源域或目标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资源中实现的隐喻。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校园精神等诸多元素的总和,它内容丰富,形式各样。文章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识别并解读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概括校园文化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