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可清 《科教文汇》2007,(2):166-167
《黑暗的中心》以叙述者马洛的刚果之行为线索,探索了殖民主义时期在极端理想主义的诱惑下殖民主义者的道德堕落和心灵扭曲。政治理想主叉和殖民贸易的理想化结合使库尔兹远离故国亲人,蜕变为非洲丛林中的刽子手,最终精神崩溃在孤独和恐惧中死去。理想主义使库尔兹的未婚妻完全与世隔绝,脱离现实,她将库尔兹美化为欧洲文明的光明使者,因过度沉迷虚妄的幻想失去了生命活力,成为病态和死亡的象征,她是理想主义牺牲品的代表。库尔兹的崇拜者一年轻的俄国人为其殖民主义言辞彻底蒙蔽,自愿沦为殖民暴力统治的马前卒,使前者愈加狂妄自大,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黑暗的中心》深入分析了蜕变为空想和妄想的理想主义对人生和社会的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殖民主义小说使她在文学界一举成名。本文试结合莱辛自身经历,从后殖民视角,借用女性“他者”观点和精神分析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玛丽的三种未完成角色进行解读.提出外部社会背景本身的内部矛盾。和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外部矛盾使她难以对自身进行身份构建.从而无法在殖民社会中得以生存。莱辛站在白人女性的立场上讽刺了战后白人殖民文化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3.
吴媛媛 《科教文汇》2008,(20):221-222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主要在“殖民话语”和“反殖民话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她的三篇重要文章的分析,梳理出她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中的女性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主要在"殖民话语"和"反殖民话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她的三篇重要文章的分析,梳理出她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后殖民批判为视角,结合18世纪英国现状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分析鲁滨逊身上殖民主义的特征表现,总结出资产阶级种种外衣掩盖下的殖民主义的本质就是探寻、征服、扩张和统治。揭示出了殖民者的一切话语实质--就是为了论证和确保其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醒国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也才能弘扬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罗 《科教文汇》2008,(9):160-160
以往评论中,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指责康拉德在《黑暗的心脏》中有意维护男权的中心话语地位,将女性角色置于边缘或他者的位置。本文认为,康拉德在小说中并没有贬低女性的用意。他将女性角色和欧洲的殖民思想联系起来,赋予这些角色严肃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小玲 《科教文汇》2009,(23):248-249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奥斯汀在其后期作品《劝导》中着力描写了一群特殊的人物——海军军官。他们因战争而发财,并晋升了官爵。根据小说的历史背景可得知,这群军官投入的是为争夺自身利益的海外侵略战争,他们代表的是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小说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群与这些军官相对立的人物,他们是以沃尔特先生为代表的贵族地主。这两派人物在性格以及政治地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奥斯汀通过对这两派人物的一褒一贬,足以折射出她对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支持与赞扬。生活在英殖民主义扩张时期的奥斯汀,她无法逃避帝国主义思想的束缚。不过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以一种委婉的方武对其进行赞扬。  相似文献   

8.
李军 《金秋科苑》2010,(20):117-117
巴金的思想被研究者确定一共有三大主潮: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可以说,他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通过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来体现的。巴金早期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很多人更看重他的代表作《家》。但是从《爱情三部曲》中《电》的分析中,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从小说思想主题来看,巴金仍对无政府主义情有独钟,原因主要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从小就有的反抗思想。巴金在这一类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期望和理想。简单的人物角色,都凝聚了作家的创作感情。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只有在空想的精神文化领域才是其家园,但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从来都不要抹去它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谭秀敏 《科教文汇》2009,(7):249-249,255
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库珀的小说《最后的莫希于人》进行重新解读,发掘里面的印第安人物的本质,从本土与他者、第三天性以及话语权与反话语权三个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三个主要印第安主人公,引导人们重新思考殖民历史,对传统作品进行新的认识,从而对“后殖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日本白桦派的著名作家里见辞.其作品以精细的心理描写见长,在心理剖析中包含理想主义的热情。以他的两篇小说《善心恶心》和《买妻谈》为中心,分别从心理描写、会话描写、细节描写等角度对他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理性的蜕变     
当蛹羽化成蝶破茧而出时,就飞出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这是一种神奇美妙的经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种蜕变的冲动。在《沉默的羔羊》中,那个凶手便是这种冲动的牺牲品。世界是变化的,适者生存的机制迫使生物在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时进行自身的痛苦蜕变。恐龙最终被淘汰了,大象成为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蜕变是痛苦的再生,是脱胎换骨式的进化,是理性演进的结果。企业也一样。郭士纳带领IBM完成了新一次的蜕变,这个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制造商蜕变成以  相似文献   

12.
海伦·加纳堪称当代澳大利亚女性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用词考究,文笔优美。作为女性主义者,加纳一直站在女性主义的最前沿,随着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推进,不断调整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本文通过分析其女性主义意识在作品《孩子们的巴赫》和《第一块石头》中的体现,进一步探讨海伦·加纳的女性主义观点的蜕变。  相似文献   

13.
自我发现之旅——《黑暗的心》主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暗的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于康拉德1890年在刚果的探险经历.《黑暗的心》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整个航行就像是一个梦,并可以被看作是深入人的潜意识的旅程.在发现人性黑暗面的同时主人公马洛完成了他的道德拯救.  相似文献   

14.
谭亚芳 《科教文汇》2011,(20):63-64
国内目前对亚裔剧作家黄哲伦《蝴蝶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解构主义、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聚焦于“君”之辨.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黄哲伦颠覆被定格的东方“蝴蝶”形象是成功解构了《蝴蝶夫人》中西方一厢情愿的“蝴蝶梦”还是加深了在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刻板形象,而很少有研究关注《蝴蝶君》中谁才是真正的“蝴蝶”的“蝶”之辨。本文利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以一种新视角探析“蝴蝶”真相,指出伽利玛才是那只真正的蝴蝶.颠覆西方在东方主义的幻想下的他者构建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正昆虫的变形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生命中的蜕变必不可少,当我们拒绝蜕变时,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危险。蜕变能使我们成长,让我们去除糟粕,重获新生。—【美国】泰德·安德鲁斯《动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她尝试用"声音"来叙述记忆,"声音"之间的对话特征与记忆的特征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在文本中"声音"成为记忆的外化,"声音"叙述了记忆中主观理解与感觉到的真实世界,本文认为杜拉斯也正是借这样一种主观的记忆真实达到对传统殖民话语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银河 《科教文汇》2013,(16):139-14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以其不朽著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界文坛.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她的诗蕴含着强烈的激情,感情充沛,篇篇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本文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她诗歌中以荒原、石楠、明月、愁、死亡等为形式所表现出的奇幻意象.这种意象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英国在对印度殖民的两个世纪里,在教育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殖民性质的措施,在客观上对印度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促使印度各阶层进步人士对教育做出改革,特别是对女子教育的改革,使得印度近代教育体系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纪艳菊 《今日科苑》2010,(4):259-259
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它改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改变了欧美国家的面貌,使远洋运输和铁路建设大大发展起来。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世界范围确立,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