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缓刑是指被法院判处拘役或 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在教学中 ,学生对此概念产生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较多 ,现列举出来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误区之一 :缓刑是一种刑种简析 :缓刑不是一种刑种 ,而是刑罚具体运用中的一种制度。它是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拘役或 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缓刑不能单独存在 ,它必须以原判刑罚为前提 ,原判刑罚是缓刑存在的基础。误区之二 :缓刑适用于一切犯罪分子简析 :缓刑只适用于被判拘役或 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  相似文献   

2.
李英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4):135-137
缓刑作为一种集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身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刑罚制度。然而,在我国,受司法观念、犯罪形势和刑法有关缓刑适用规定的制约,缓刑适用率一直很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就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制度、撤销条件等作出明确、具体而又完备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刑法二元机能观决定了未成年犯"保障机能优先,兼顾保护机能"的缓刑适用原则。在这一视野下,我国未成年缓刑适用运行机制存在立法不完善、调查制度未建立、司法适用不平衡、缓刑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不足,需要进一步放宽缓刑的适用对象、细化缓刑适用情节、规范缓刑适用调查制度、健全未成年犯的监管来完善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以此实现未成年犯权益保护和打击犯罪两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5,(4):59-62
刑罚轻缓化和人性化是当代刑法的发展趋势,刑罚体系也随之不断革新和完善。我国刑法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五年内又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作为累犯处理。质言之,刑考验期满后故意犯罪不构成累犯。然而,无论从缓刑与累犯制度的设立价值、现行刑法的条文规范角度,还是从一般公民的社会价值观念角度考量,刑考验期满后故意犯罪都应当构成累犯。  相似文献   

5.
我国司法界应充分理解与把握和谐社会主义的理念,尤其在法院的刑事判决过程必须落实刑法的教育目的,正确适用缓刑制度。我国应以和谐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恰当地适用缓刑制度,从而化解更多的社会矛盾,体现政府人性化管理并真正达到社会更良好运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罚金刑是财产刑的一种,对于罚金刑应否适用缓刑在刑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在大力提倡刑罚谦抑性的今天,将缓刑适用范围扩大至罚金刑有其积极意义和必要性。然而更加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罚金缓刑设立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能使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缓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缓刑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还远未完善。文章从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主体及考察内容、缓刑的撤销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缓刑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评述,指出尚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缓刑 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战时缓刑的认定与适用——兼析刑法第449条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时缓刑作为一种独立的缓刑制度既缺乏理论依据 ,又导致法律适用的无所适从。刑法第 4 4 9条关于战时缓刑规定的漏洞和缺陷较大 ,必须对其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
数罪并罚制度是刑罚具体适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具体而言,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事一罚原则及实现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则是通过对犯罪的否定来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本文就数罪并罚原则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缓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缓刑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还远未完善.文章从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主体及考察内容、缓刑的撤销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缓刑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评述,指出尚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缓刑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罪犯基于剥夺政治权利刑而被剥夺的言论、出版等自由不应局限于政治性的范畴。外国人与未成年人客观上都可以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但对未成年适用该刑罚时须格外慎重。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宜从判决确定之日起执行。  相似文献   

12.
中日韩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罚执行制度。该制度因为具有可以消除短期自由刑的弊端、符合刑罚经济的原则以及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点,所以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将我国缓刑制度的一些规定与日本和韩国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来提出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完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缓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缓刑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还远未完善。章从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主体及考察内容、缓刑的撤销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缓刑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评述,指出尚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缓刑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缓刑制度的设计与适用比较科学合理和适合我国国情,但在缓刑立法方面仍存在某些缺陷,司法实践中缓刑制度适用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碍。从发展的趋势看,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缓刑具体规定,推动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5.
缓刑作为一种非机构性处遇措施,具有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和节约社会经济成本等多项优点,在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我国的缓刑制度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缺陷,其适用以及其成功率都受到极大局限。所以本文借研究外国缓刑制度反思我国缓刑缺陷并为完善缓刑制度提出一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刑罚执行犹豫即狭义的缓刑,它是现代刑罚合理化道路上的“三驾马车”之一,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犹豫其刑之执行的一种制度。两岸刑法中的缓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在于缓刑的适用对象、实质条件、考验期、撤销条件等大体相同;其显著区别在于大陆采用有条件附特赦主义模式,台湾采用条件附罪刑宣告主义模式。考验期满后。罪与刑同时消灭。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站"犯罪与刑罚"中说:"刑罚,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任课教师把刑罚的适用机关等同于刑罚的执行机关。一、刑罚与刑罚权所谓刑罚,是指国家创制的、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剥夺,表现出国家对犯罪  相似文献   

18.
郭书山 《红领巾》2004,(4):55-57
我国刑法关于缓刑的立法设置仍然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立法应当设定一个统一的适用标准来判断何谓缓刑的实质条件--不致再危害社会;公安机关仍然应当是最适宜的缓刑考察机关,不过公安机关和群众监督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建议增加行业人士介入到缓刑考察的过程中;对因为犯新罪而被撤销缓刑的,新罪在犯罪性质或刑罚种类上可作一些必要的限制;刑法应当肯定缓刑也能减刑.  相似文献   

19.
酌定量刑情节作为刑罚裁量的重要范畴,必然有其存在的刑法基础,酌定量刑情节首先要接受刑罚的考量,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还要接受刑罚特殊预防的考量,以反映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为了体现刑法的基本原则,酌定量刑情节的规范适用不仅有利于罪刑法定主义的贯彻,而且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缓刑是近代以来随着新派刑法思想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刑罚制度,代表着宽容和节俭,是短期自由刑之流弊的一种补救措施,符合刑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成为当今世界通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因此,缓刑制度的发展对完善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探讨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提出完善措施,有利于推进司法实践中缓刑的适用率,从而实现司法成本的最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