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2.
"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VP的结果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VP的结果量分别占有相对的时间点、空间点、时间段、空间段时,"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每+数量1+‘1'+VP+数量2"和"每+数量1+VP+数量2"两种语法意义。这里要解释的是,VP结果量的确定与语言交际中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文章通过考察实际语料,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评价构式"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复杂。本文探讨了"N+V着+A"构式的句法结构关系,把"N+V着+A"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对构式中V和A的音节特点、词汇特征进行了考察,对"N+V着+A"构式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N+V着+A"构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V个VP"结构是否表示程度高的量,意义与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V个VP"结构中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具体可分为动作和方式、目的、时机、原因、受事和结果6类,其中表示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个VP"结构(简称为S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存在着特殊性,是一种主观异态量表达结构,主要包括主观大量和反预期量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王功领 《学语文》2012,(2):61-63
一、引言本文讨论的"主谓补语句"是指形式为"(NP_1)+V得+NP_2+VP"的述补结构构成的句子,其中的NP_2和VP可以构成一个表述。V是动词或形容词,NP_1和NP_2是体词性成分,VP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屡见不鲜,文章主要从(N)+V得+NP+VP句的缺省现象、焦点问题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时此类句式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2.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15.
论连动句式"V起来+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武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式和虚化的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16.
“VP+来”和“VP+去”句式结构经历了历时发展的过程。“来”、“去”的虚化与进入“VP+来”、“VP+去”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二者的虚化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虚化历程中,存在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差异,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配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决"VP+的+NP"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从"VP+的"的独立使用问题、"VP+的+NP"中"NP"的省略问题以及省略后所产生的歧义问题等方面对配价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根据配给理论,"VP+的"只有在其后的"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才能够独立使用做主宾语,也只有在"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NP"才能够省略。"NP"省略是否会引起歧义则要看"VP+的"这一结构中是否还存在"VP"的配价成分。  相似文献   

18.
杨帆 《语文知识》2011,(2):87-88
"有+VP"的格式在古汉语中就早已存在。它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仍在少量使用,这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本文以"有+VP"句这一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看/瞧+D/NP+VP/AP+的”是一种表达主观情态的隐含“高程度”义构式,其构式义随着D/NP的会话角色改变而变化,而其语用功能也随D/NP的会话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但是当会话角色一致时,其语用功能体现出相应的一致性,而并非构式义与其一致,体现了构式在语用方面的“形式”与“功能”的配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