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心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扛鼎之作,<西厢记>如一坛百年陈酿,绵纯清冽,令人回味无穷.读着<西厢记>,想着那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我们仿佛回到从前,回到了那个咿咿呀呀的时代,戏曲真的很美.而作为<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激起我们的羡慕、惋叹与思索.本文试就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探析一二,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自然,文采飞场,在文学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但同时,它更是适合舞台演出的当行之作.其语言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使剧中"人语其言,语肖其人."还具有动作性的特点,以形传神.<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西厢记>诞生后,明、清两代对<西厢记>翻、改、续的作品,据统计有32种左右,其中秦之鉴的<翻西厢>变郑恒为主角,并翻改<西厢记>中"有碍风化"的情节,试图"为崔、郑洗垢,为世道持风化焉".但由于<西厢记>的广泛影响,以及<翻西厢>在思想、艺术上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其始终未能撼动王"西厢"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诸多<西厢记>评论者当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独出机杼,从<西厢记>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韵律问题及其艺术得失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乐府之难""特其剩技耳"以及"若<西厢>""终是肉胜于骨"的理论观点.深入剖析沈德符"<西厢>评"的相关观点,对于今人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西厢记>一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自然,文采飞场,在文学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但同时,它更是适合舞台演出的当行之作.其语言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使剧中"人语其言,语肖其人."还具有动作性的特点,以形传神.<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本源于唐元稹的<莺莺传>,发展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成熟于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这一故事自唐代开始就被人反复吟咏.本文仅从姚斯的接受关学的角度,由<西厢记>的主题变奏中对爱情的理解和把握情况,看读者的阅读期待和理解对一部作品日臻完善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杰出的喜剧之作,其浓烈的喜剧性体现于戏剧冲突之中,显示在人物性格之中,蕴含于科诨、俗谚、口语之中.<西厢记>正是因为含蕴着丰富的喜剧性而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9.
关于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历来褒贬不一.戴不凡先生在<论崔莺莺>中认为金圣叹作为封建阶级的失意文人.以维护万世不可毁的"先王之礼"为目的,"窜改"了<西厢记>.他罗列了窜改的种种情形,以论证金圣叹是如何把王实甫的真本<西厢记>中离经叛道的崔莺莺变成<六才子西厢>中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秉礼佳人".以维护封建礼教,巩固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曲作品,元明以来,一直最受群众欢迎,但对其结局非议颇多,对此应通过认真分析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与作者追求、人物性格塑造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对<西厢记>的结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董解元西厢记>的一些语音现象正处于向<中原音韵>过渡的状态,很多语言事实与<广韵>相比较更接近<中原音韵>.可以说,<董解元西厢记>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实际语言状况,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北方话语音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高敏 《文教资料》2008,(31):7-9
在谈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思想性的时候,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西厢记>是以情反礼,<牡丹亭>是以情反理.而我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赞扬女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精神,从而表达对女性做人基本权利的肯定和呼唤,表达对女性的尊重.从整个剧作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初步的女权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依据,借助<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具体考察了"着"字的使用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6.
罗兴甲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1):51-52,64
钱歌川教授在其所著<翻译的基本知识>第七章〈直译和意译举例〉中,以熊式一先生所译<西厢记>中一名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认为把"西风紧"译为"Bitteris the west wind",似乎有点犯了直译的毛病,而且前面的形容词bitter在英国人的观念中发生矛盾.并以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的<西风歌>出面说明.钱老提出"最好还是意译."笔者不敢苟同,遂从地学因素观点出发,分析阐明<西风歌>与<西厢记>中同为the west wind,缘何两者情景迥异的因果原由.若为符合英国人的观念,采取"入乡随俗"方式意译西风,似嫌欠妥.笔者赞同以"直译加注"方式以译西风,较为恰切、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反抗,这一历程是艰难的.从<窦娥冤>中的窦娥,到<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再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可清楚地看到这些女性在争取自主的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轨迹是光辉灿烂的,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历程漫长而艰辛、精彩而生动.  相似文献   

18.
古装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重要,是较早形成的电影类型之一.其发展呈现出断、续的历史轨迹,<西厢记>、<木兰从军>是电影史上两次商业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装电影,通过时它们的比较有助于认识古装电影的特征和梳理古装类型发展脉络,对当下盛行的古装影视作品的制作也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美容 《现代语文》2006,(10):63-64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