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汞是公认的具有较大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严重威胁。大部分汞污染通过污染水产品,继而被人类摄入,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通过对汞的形态与毒性、样品前处理方法、汞的形态分离与检测技术以及国内外形态汞研究状况等,了解水产品中形态汞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氯碱化工行业中,电石法PVC的生产使用高汞触媒作为反应催化剂,不仅大量消耗汞资源,而且还造成汞污染。本文通过对低汞触媒与含汞废水处理装置的介绍,揭示了降低PVC的生产中汞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2-642
<正>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院士研究组与合作者在碘甲烷对汞的光化学甲基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采用汞同位素(199HgCl2/CH3201Hg+)与氢同位素(CD3I)示踪技术,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天然环境水样中碘甲烷对无机汞的光化学甲基化机理。研究发现,天然环境水体中二价汞以及低价态的一价汞、零价汞均可被碘  相似文献   

4.
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汞对实验室污染的实际性关注,为了防治使用汞或者是测汞等造成化验宣等类似场所被汞污染,提出实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汞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是自然界唯一能以气相形式(Hg~0)存在的金属元素,其较强的挥发性使之能够参与全球尺度传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释放的汞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及对生态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从已有汞的生物化学模型不难看出,大气汞在全球汞的生物化学地球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气湿沉降是去除大气中的可溶性物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气汞进入地表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目前大气湿沉降汞研究大多集中在全球人类活动强烈地区且缺乏对不同形态汞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大气汞的来源、迁移转化、沉降和时空分布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大气湿沉降汞的时空分布和模型模拟,最后针对该领域目前研究上的空白和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汞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在工业中用途十分广泛,但是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大多都有剧毒,在工业生产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工业中,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时含有氧化汞,这就会产生严重的汞污染。为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对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汞污染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最后提出了几点治理汞污染的可行性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杨树、榆树、柳树、油松和落叶松不同器官中的总汞含量。结果表明 ,长春市植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汞污染。其中毛白杨、垂柳和油松对汞的吸收能力较低 ,落叶松叶的吸收能力较高 ,榆树吸收汞的能力最高。植物不同器官总汞含量存在着差异 ,除油松外 ,树叶 >树皮 >树茎 ,油松为树叶 >树茎 >树皮 ,各器官总汞含量呈正相关。植物总汞含量的空间特征为公路 >公园 >对照点 ,表明交通是影响植物总汞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秋季总汞含量高于春季 ,表明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累积汞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同种类原油炼制的石脑油中所含金属汞的脱除问题,对可能有脱除效果的几种材料进行了脱汞效果试验,并对脱汞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镧对汞胁迫下豌豆生长发育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浓度镧对汞胁迫下的豌豆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叶绿素(Chl)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小于0.02 mg/L)的镧能够促进汞胁迫下豌豆幼苗的生长,提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缓解汞的毒害效应;但随着镧浓度的增大,镧对汞的缓解作用逐渐消失;当汞浓度大于20 mg/L、镧浓度为0.3 mg/L时,镧则协同汞发生作用,加剧对豌豆幼苗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0.
《百科知识》2011,(20):8-8
受到汞污染的环境对人和许多生物都有害,但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一种细菌,不仅可在含高浓度汞的环境中存活,还能清除汞,减少污染。这种细菌含有能生成金属硫化物和多磷酸盐激酶的基因,这种细菌能抵抗高浓度汞,即使汞浓度达到致死普通细菌的24倍.  相似文献   

11.
我公司某产品烟火药用酚醛树脂和松脂酸钙中软化点的试验方法分别采用Q/ZF055.5和Q/ZF055.4,此方法中用汞作为测试物。汞在常温下会蒸发形成汞蒸汽,在环境中会被细菌转化成有机汞。汞蒸汽和汞盐都是剧毒物质,会对操作者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来证明用环球法来取代Q/ZF055.5和Q/ZF055.4的汞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气候环境     
正硒与典型污染物汞交互作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张华领导的交叉创新团队阐释了对稻田系统硒汞相互作用新认识。研究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水稻盆栽实验发现暴露于高大气汞下的水稻植株硒的生物富集特征相较暴露于低大气汞的植株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叶片对硒的富集。研究进一步发现水稻叶片汞的生物积累和叶片硒的生物富集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叶片汞的积累似乎促进了硒由地下向叶片的转运。由于叶片中的汞主要来自大气,因此,高大气汞则极有可能是导致叶片硒异常富集的诱因。  相似文献   

13.
赵理  屈冉  聂忆黄  熊文成  刘振华 《科技通报》2019,35(8):19-27,33
土壤中的重金属汞元素是对人体毒害最大的5种重金属之一,为了实现快速土壤重金属汞的监测,本文采集了广东省75个土壤样品,对其进行室内高光谱测定和化学测试分析,获取高光谱数据及土壤重金属汞含量。为了获取土壤汞的高光谱反演的最佳模型,本研究对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平滑、连续统去除、光谱微分、倒数对数、倒数、对数、双波段组合等处理,同时,对土壤汞含量作对数变换,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出与对数变换后的土壤汞含量相关性最高的光谱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汞的最佳光谱指标为反射率一阶微分的波段组合(700*R_((587. 705nm))-250*R_((1373. 48nm))),相关系数高达-0. 744;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指标构建的土壤汞的高光谱反演模型最佳(y=0. 1491x~3-0. 53x~2+0. 0358x+1. 2596),其决定系数R~2为0. 60,均方根误差RMSE为0. 183。其验证样本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0. 169。由此可知该模型用来快速估算广东省土壤汞含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张弘 《百科知识》2013,(1):27-30
汞的前世今生汞俗称水银,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原子量200.59,比重高达13.9,熔点-38.9℃,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人类几千年前就认识和使用汞了。1908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公元前17~前16世纪的古埃及墓葬中发现了一管陪葬用的水银。这是人类用汞的最早记录。我国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地球化学测试,发现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汞含量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8倍,说明在秦始皇陵地下有大量汞。  相似文献   

15.
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且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从减少汞排放总量、监控污染源、控制暴露途径、保护受影响人群等几个方面,切实降低环境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弘 《百科知识》2013,(2):34-36
我国的汞现状我国是汞生产和使用大国。根据专家公布的数据,2005年、2006年,我国汞产量约占全球总汞产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约占30%~40%,均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汞排放大国。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有2000吨,其中中国每年排放  相似文献   

17.
黄海位于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之间.是东亚人为排放汞金属的潜在受体。在2010年7月份,海巡船检查黄海期间,我们测量了大气气溶胶中单质汞、总汞、反应活性汞和水中溶解气态汞。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5)
本文主要从我国经典城市大气汞的时空分布作为出发点,阐述我国城市大气汞主要的排放源,介绍大气汞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乌达矿区煤火存在已久,汞污染严重。为了解乌达矿区汞污染水平,分析地下煤火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使用Lumex RA-915测汞仪,现场在线监测了乌达矿区和城区夏冬两季空气汞浓度,其中夏季测点38个,冬季测点33个。结果表明:(1)乌达夏季全区空气汞浓度显著高于冬季。(2)矿区钻孔和烟点的汞浓度极高,最高可达国家规定的大气汞浓度标准(300ng/m 3)的54到133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燃煤大国,燃煤汞排放的控制技术将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保课题。利用OHM方法和半连续汞浓度监测仪SCMM,对某1350MW(热功率)电站煤粉锅炉配套的电除尘器装置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结果发现:电除尘装置对烟气内的汞脱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