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2.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现已经充分证明,古代人类总是选择沿河流域作为他们的活动区域,河流衍生文明。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三种类型。我国学者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学发展,提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分为四大流域文化区,即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  相似文献   

4.
陈福季 《寻根》2000,(6):92-93
一九九九年,著名女作家苏雪林逝世,不少媒体称她享年一O四岁。一九九八年,苏雪林曾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家乡安徽。《寻根》一九九九年第四期也曾刊出题为《苏雪林一O三岁回故乡》的报道。但有关工具书载.苏雪林的生年多为一八九九年。 “苏雪林(一八九九),原名苏梅,笔名绿漪、杜若、天婴、灵芬等。雪林是她的字。她原籍安徽省太平县岭下村。”(盛英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雪林(一八九九)……”(马良春、李福田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雪林(一九OO-).女作家,…  相似文献   

5.
蓝勇新著《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对历史时期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重庆直辖前四川)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诸要素的时空发展规律作了可贵的探索,是一部内容丰富、颇具特色、甚有价值的区域历史文化地理专著。《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相似文献   

6.
惊人的“重大发现”199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孟西安题为《〈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在西安发现》的报道,宣称销声匿迹达2000年之久的《孙武兵法》(以下简称《兵法》)82篇在古城西安重新面世。次日,新华社驻西安记者王兆麟也以新华社“电讯通稿...  相似文献   

7.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8.
文榕生 《中国文化》2014,(2):108-114
一缘起 “统部”出自清代三次编纂的《大清一统志》①。笔者因参与编纂《中华大典》需要,才接触到这三部清代宫修总志。初时,对其中出现的“统部”颇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读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465-520/521年)生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曾做过“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官。刘勰早孤,笃志好学。但因家贫,一生不曾婚娶。其所著《文心雕龙·史传》篇是中国最早的史论著作,文虽短约,但影响深远。今作本文,对其内容及表现出的历史编纂理论进...  相似文献   

10.
余世诚 《寻根》2000,(4):82-85
1980年第7期的《历史教学》杂志发表了韩养民先生撰写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张良”条释文,提出汉初大臣张良“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不久陕西晋金庚先生在《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0年第11、12期合刊上发文,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10,(2):94-94
《宋画全集》(上海博物馆藏品卷)日前出版,《宋画全集》这一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编纂集成已有3卷10册完成出版。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总结中国五千年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曾说:“学于古训,乃有获”。又说:“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尚书·说命下》)。学习历史并自觉地总结历史,这是治国安民而致永世太平所必须的,毫无疑义,古人所创立的民本思想,便是我们民族所要总结的珍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4.
刘磊 《寻根》2013,(5):87-93
《益智图》系清代晚期人童叶庚(1828-1899)所创制的有关“十五巧板”拼图的一本图集。童叶庚,字松君,号友莲,别号睫巢,亦作巢睫山人、松道人,瀛洲(今上海崇明)人。著有《益智图》《益智续图》《益智燕几图》《睫巢镜影》等。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寻根》2013,(6):133-135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华阳国志》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宝鸡得名研究,刘宏岐、辛怡华、霍彦儒、王宏波等先生近年来先后有宏论发表(霍彦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附录,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在研读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就“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意义关联试作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17.
杨曼 《世界文化》2009,(8):46-47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东传日本后,也给日本文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楚鱼     
①②③④《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说苑·贵德》,《孔子家语·致思》。此语出于楚昭王,《说苑·君道》、《韩诗外传》卷三,以及《孔子家语·正论》均载有“楚之望”。《墨子·非攻下》原文为:“昔楚熊丽讨(封)此睢山之间”毕沅注云:“讨字当为封字...  相似文献   

19.
林旦旦 《华夏文化》2005,(4):64-64,F0003
20世纪初年学堂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大部分从日本编译而来,多数又以文言文形式,不适合我国幼童教学之用,所以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以浅近的白话文编写历史课本。清末以出版白话文教科书闻名的是“彪蒙书室”。创办人是钱塘人施崇恩,字锡轩,是一位举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四马路望平街。彪蒙书室历年出版的各种小学教科书不少于75种,其中历史类的有《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授法》、《绘图蒙学中国历史实在易》、《绘图蒙学外国历史实在易》、《绘图中国白话史》、《绘图外国白话史》、《绘图中外豪杰史读本》、《绘图中外神童史》、《中外历史分类问答》、《杭州乡土历史教科书》,在晚清历史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金洪 《寻根》2012,(3):138-141
入闽 《八闽通志》载:“谢永于西晋永兴二年(305年)任晋安郡太守,又有谢竭(梁末)任建安郡太守。”(《八闽通志》说谢竭是建安郡人,因而认为他最先入闽为宦者。而现有族谱中记载最早入闽者为谢成。古田《谢族家谱》载:谢成于唐武德二年(619年)为唐平南守,居三山福城,不慕北上,竟为南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