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2.
直线历史观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当现代性成为乡土叙事的最终追求目标时,直线历史观在乡土叙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意在表达一种对乡土现代性的渴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对于乡土的种种破坏,在后现代语境下,一种循环历史观重又返回在乡土叙事中,这种历史观的轮回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犹疑心态,也表明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3.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批判和贬斥,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出现在文学史著作中。实际上,从文本看,鸳派小说在主题、倾向、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和整个社会追求现代性文化语境发生了联系。同时,鸳派小说的现代性也与文本之外的一些因素有关,即文学赖以生存的、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文学的“生产”体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天津以独具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津派"作家通过对天津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出对乡土天津的认同与怀念;新文学作家以租界为表现对象,凸显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当代"津味"小说家将叙述空间置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追求以奇为美,构筑起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津形象。"传统性"、"现代性"和"传奇性"的天津书写,实质上是不同类型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各自发现与真实表现,是以文学形式将自己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学史上的乡土叙事从古英语文学时期就开始了。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很多乡土叙事小说,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等作家纷纷在作品中描写乡村景观,表达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恋。乡土叙事在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叙事形式,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诗心和童心的紧密联系是作家书写乡土记忆的原因之一。此外,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是另一动因。  相似文献   

6.
蔡熙教授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元素,对狄更斯创造的“文学伦敦”这一现代性的文学空间进行了全面且颇具深度的探讨,清晰地勾勒出由伦敦街道—闲逛—视觉—听觉—都市空间—现代性构成的六位一体的文学版图;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视觉叙事、声音叙事等现代叙事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对小说现代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分析中,更加凸显狄更斯作品的现代性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同时,该著还饱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回顾与思考,对狄更斯城市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性都市经验的揭示,对指导和启迪我们当前城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森小说中有着比较鲜明的海南本土文化色彩,构成了其海南元素。他的小说中的这些海南元素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亲历感。这使得他的小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乡土叙事所有的旁观者的冷静,成为叙事的血肉。但是,作为一个初入道的作家,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反现代性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成规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林森小说中有着比较鲜明的海南本土文化色彩,构成了其海南元素。他的小说中的这些海南元素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亲历感。这使得他的小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乡土叙事所有的旁观者的冷静,成为叙事的血肉。但是,作为一个初入道的作家,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反现代性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成规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在自己的乡土叙述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乡土叙事和形而上的乡土哲理思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现实化、本体化、哲理化的乡土现代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为个案研究,分析文本如何典型地彰显出作者独具风貌的现代乡土叙事。  相似文献   

10.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07,22(6):80-83
李佩甫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中自然衣钵了传统乡土叙事中守望乡土、拒斥城市的情结。进入新时期,他聚焦社会现实、挖掘生活本质,以官本位思想为突破口,既对封建传统积习进行批判,又本着启蒙、救赎与建构的思想,借助其小说文本,在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探讨,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乡土叙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 ,作家关注知识者思想存在状态 ,其与社会的对立 ,使之难以认同早期都市文化。 30年代 ,随中国都市形态成熟 ,知识者在职业、生活与文化意义上对都市参与明显增加 ,思想存在色彩弱化。抗战后 ,工农文化的勃兴 ,使知识者思想存在与现实生存两方面都疏离都市 ,进入乡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冲突状态,而所有的冲突,其实都绕不开城乡关系。主要呈现为对乡土居高临下的同情甚至否定、以乡土对抗城市、谋求城乡的平等对话、游走于城乡之间四种类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和农民的生存问题,隐含着城市/现代化对乡土/传统挤压的应对策略,表露着知识分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3.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于农村,而又充满着对城市的向往。他进入城市的渴望彰显现代性的诱惑和魅力。在“城”与“乡”之间,作为“城”与“乡”的双重“他者”,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地呈现.而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所凸显的现代性因素为解读《人生》提供了新的观照视野和阐释角度。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关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一个作家的情与理交织的产物,是同情与批判的交融.作家们在写作这类作品时,已走出了乡村的世界.漂泊孤寂的生活让他们对故乡的一切愈来愈思念、愈来愈眷顾,但此时的他们已是置身于都市的一员,所以当他们伫立于都市的"街头"回思故土时,都开始用一种带有"现代文明"(都市意识)的目光来衡量乡里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所写就的作品既来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当他们用这种都市意识的目光去打量乡间生活时,每个作家都会在情与理中痛苦地抉择,在爱与恨的乡情中无奈地抉择,在眷恋与逃离的彷徨中挟择.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用手中的笔来抒发他们的愿望与不满,用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那古老而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荒诞的传统陋习,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把家乡的一些古老纯朴的乡风、乡俗、乡情浪漫化,从而使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带上了一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曾被鲁迅定义为"侨寓文学",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带有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反视乡土文化的普遍倾向,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就形成了乡土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评析了海派女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指出她们为中国文学审视都市提供了独特的经验,使上海作为一个感性化、人性化的都市形象区别于其他城市,但她们的缺失在于飘渺的小资情调和对琐细生活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小说是中国当代女性小产园林中的一棵奇葩,她从人间关怀出发,温情叙述都市女性听感性生态,客观再现乡村人们的原生世事,着力体现城乡人们执著的生活理念、被生活所改变的人生追求和无助的精神悲伤。  相似文献   

18.
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6):42-44,8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诗歌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对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城市诗的创作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城市现代意识对艾青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城市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的批判,他永远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个无奈的城市乡村人。  相似文献   

19.
论通过对新时期学中现代派思潮的梳理,探讨了中国作家如何在兼收并蓄西方现代派学的实践中融入中国古典学的修养,以及积累的一些“具有中国化意蕴的现代派学”的成功经验,初步论证了中国现代派学思潮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