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的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我国历史教材孕育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历史教材问世的进程的考察,认为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是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内容之一,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近代中国民族不独立。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环境;二是近代中国清政府不是近代化的政府,其核心人物也不是近代化的人物或集团。  相似文献   

3.
崔缨 《岱宗学刊》2000,(1):61-63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强行输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进程之中,从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的汲纳三个方面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流,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改良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历经自改良派、革命派到民主派的相继推动,呈现出了阶段性分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不少自开商埠在设立后,近代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向近代化转型,资本主义产生,这样,自开商埠的开辟加快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开商埠就其性质和对城市近代化的作用来说,既不同于约开商埠,也不同于非通商城市。自开商埠对城市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时效方面是短暂的,它自身的城市近代化进程还表现出了缓慢性和不平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6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20世纪初期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求知之路,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求索之路上的一个显著路标的近代留学教育,无疑起到了一盏指路明灯的奇效。而作为近代留学史上一场特殊运动的庚款留学,则是这盏明灯中最灿烂绚丽的灯心。三十多年的持续时间,两千多名的庚款留美学生,一大批名震当世的学者专家,无论从质的角度还是从量的方面而言,庚款留学对于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都有着功勋卓著的伟绩丰功。  相似文献   

8.
近代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文章对近代广西城镇工业化进程分阶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新式学堂的分类、新特征和意义。认为新式学堂虽是一次较低层次的教育近代化运动,但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的出现毕竟把近代科学技术引进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动摇了封建教育的制度结构,客观上促进了封建教育的解体进程,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进入近代化,并经历了从“公共图书馆运动”到“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向近代图书馆文化的转变。在特性上从私有、封闭、专享,向公共、公开、共享转变,“图书馆”一词就是在此时产生。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教会出版机构在中国翻译出版业中处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作为这一时期西方教会出版机构的典型代表,墨海书馆发起了大量的翻译出版活动,如翻译出版西学书籍、创办报纸杂志等。虽然其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传播教义,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出版业和报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阐述得相对较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的世纪,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即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文化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和文化格局的优化作用.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西文化的互动.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得到了大解放,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出版发展的有利因素。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较之前取得显著进步,表现在出版数量增多,出版质量提升、出版影响力扩大。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扶持的特殊性以及经验借鉴的先进性,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闽都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规模涌入并开展了出版活动。传教士在福州开展的出版活动,具有非赢利性,前后期差异,世俗性等特点,它促成了中文印刷技术向近代化转型,同时也为福州培养了大批近代出版人才,从而促进了福州出版业的近代化。传教士在福州出版的大量西学图书和近代报刊,促进了"西学东渐";传教士也通过著述对晚清福州的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考察,开拓了闽都文化"西渐"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文章论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困惑与期盼;德育先行是人本教育的实质;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而阐明儒家教育理念及方法,在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中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动态的不可逆性,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现代化系统的开放性、无数的非线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处理好文化现代化系统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坚持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本质。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其合法性基础的诉求顺应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因此,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获取是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殊需求而形成的。为适应这一要求,党必须不断调整其合法性基础,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给中国社会带来诸多变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造就了一批觉悟的新国民,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迅速结合,在中国社会催生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怪胎,这些人物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及现代化的追求中发挥着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作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对新派家族子孙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民族文化再造过程中间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