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代绘画与东方艺术所呈现的"荡出形态之外"的外化形态极为相似.但西方艺术自古希腊以来,是在"二元论"哲学思维的求证问题的方式下切入的,以"人"为中心.其实质与中国"一元论"思维下的东方传统艺术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与东方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2.
美学自 1 750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事实上只是一种以欧洲审美文化为依托的美学理论。尽管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 ,但是由于它完全撇开了东方古老而灿烂的审美思想而无法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说过 :东方艺术包含了西方艺术所没有的重要价值 ,这就可能在东方美学中发现可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艺术与审美经验的重要悟性。事实确实如此 ,东方美学与艺术是不同于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另一种美学理论和艺术形态。面对东方美学的神秘性、象征性、直觉体验性、强烈的主体性和“生命一体化”的生命观、诗性的理论形态等等特点 ,…  相似文献   

3.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隐喻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都是探讨人类艺术发生的重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发生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它既不同于从外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发生的"劳动实践说",而且也要比单一的"巫术发生说"和"游戏说"更为全面圆通。中国上古的神话、岩画以及乐舞等原始艺术遗迹,正是以隐喻和想象彰显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体现了人类对此在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也印证了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起源问题解释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纳比派在物质对象上的艺术精神传递与东方艺术的艺术精神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图像,而是见诸于艺术观念,重视感性,注重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的内隐表现。为了突出纳比派艺术形象的主观特性,纳比派画家一般采用了东方艺术手法,使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交融后,物化成一种主观的艺术精神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约定俗成的客观真实性。纳比派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抒情的、平面的、蕴涵东方特性的时代艺术,不仅沟通了人的主观世界,也协调了内在艺术精神和外在物质形式的矛盾冲突。纳比派吸收和借鉴了绘画艺术的东方特性,他们的绘画作品与西方其他画家之作相比更具东方特性,更具现代性,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跨越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鸿沟,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诗剧中,意象、意境的艺术营造既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也受到诗剧内在审美机制的规约,进行着诗性和戏剧性的双重审美运营。这一点被已有的评论所忽略。在艺术营造方面,现代诗剧意象体现了三个特点:总体意象的生成、融汇中西方意象艺术、隐喻性和戏剧性的双重审美运营。现代诗剧意境也与剧情的变化发展,人物的性格意志相契合。这是它融入戏剧性构思的表现。同时,意境情真韵美,是现代诗剧审美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意大利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诗性智慧",即用最具体的感性意象来理解事物和进行创造的想象功能,已把想象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俄国别林斯基在<艺术的概念>中提出艺术"用形象来思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7.
美学自1750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事实上只是一种以欧洲审美文化为依托的美学理论。尽管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完全撇开了东方古老而灿烂的审美思想而无法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著名美学家托马斯&;#183;门罗说过:东方艺术包含了西方艺术所没有的重要价值,这就可能在东方美学中发现可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艺术与审美经验的重要悟性。事实确实如此,东方美学与艺术是不同于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另一种美学理论和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东方"神创艺术"论、"神创艺术"的基本观点和"艺术要表现出神气和神的无限性"等3个方面,论证了东方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本质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本质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代美术的影响的同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对西方影响。有的西方学者称这种影响是,“东方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在184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于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对"诗性智慧"的论述,以及20世纪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方美学的诗性思维的4个基本特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指出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运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思"活动,既指出艺术想象的"虚静"状态,又指出艺术想象的具体方法——包括"神与物游""窥意象以运斤"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三个方面相互统一,共同阐释了构思过程。刘勰强调应合理地掌控思维,在艺术想象时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创作者思维能力的开阔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布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从此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织、渗透之序幕。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与在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传统的古琴艺术,这两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展现出大相径庭的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形成了东方的线性音乐思维与西方的和声音乐思维,东方的感性写意音乐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音乐思维,以及东方的"对立统一和谐观"音乐思维与西方"对立斗争的和谐观"音乐思维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有自己的艺术意象理论,它是在汉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易》所代表的“一气运化”的生生大意。并且,由于历代理论家、艺术家的深切感悟,充实了艺术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哲学的深遽,又有艺术的诗性,表现了哲学与诗学的综合,体现了华夏美学鲜明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对艺术构思的论述包括想象论和意象论两部分,"神与物游"是刘勰对心物交融理论的明确表述,"神用象通"是对主体之情与客体之形象相融合构成艺术形象理论的精彩演绎,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全过程。在想象论部分,刘勰从学养、社会经验、心理状态等方面对艺术想象的营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意象论中,刘勰从意象的生成条件、意象的生成方法、意象的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雨巷》时作者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新诗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如果说2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有些食洋不化、模仿痕迹很重的话,那么.戴望舒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法与东方的审美气质充分融合,从而创造出了不乏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时代教育》2012,(22):81-8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则在于思考、联想和想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联想的时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借用"空白"这一艺术手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则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无"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移民作家施雨的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在叙事手法方面运用的是一种融会中西叙事理论的诗性叙事,即富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的时空交错的并置叙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含蓄蕴藉的意象叙事,以及用感觉化的语言呈现的节奏舒缓的诗性叙事,作者将三种叙事方式糅合在一起,建构出一个跨文化际遇中寻找情感归宿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8.
影视艺术的发展,使文学与新的大众传媒结合,使文学的阅读由高雅趋于平常,成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影视艺术审美意象的营造表现出省略营造的想象空间以及通过时空变异增强抒情色彩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D.H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思维和表达的小说家。其小说《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表述的诗学理论相呼应。维柯认为诗性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的根本。劳伦斯在《虹》中以诗性思维、史诗结构、意象化语言及诗性化人物丰富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一部诗性化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20.
本期刊出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是从哲学和思维科学的角度,论述东方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思维的关系;有两篇是立足于具体的艺术形态来提炼和总结美学观念.这几篇论文显示了当下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法,并且在所阐发的观点中,都显出了创新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