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实用性和问题解决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实用性和问题解决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失落。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实用性和问题解决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失落。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失落,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数学课程新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实用性和问题解决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失落,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多年建设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用数学与计算"的实践经验,指出应正确认识应用数学课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分类指导,以学生为本构建课程导学体系.多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高专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旨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课程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应当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从日常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一、把握应用意识的含义,提升教师数学应用意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和数学课程有紧密的联系,是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课程中要体现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小学数学课堂要结合学情,注重培养这几种意识。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树立这几种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让小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正是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这是与国际数学课程接轨的一个趋势,也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的具体体现。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需要正确把握它的特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应用意识”这个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正确理解“应用意识”的概念1.课标的界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精心设计问题,开展实践活动1.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重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主动提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会起到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可见,数学建模已被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学生在数学建模中,最难的是如何分析出实际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模型.下面就高中数学建模中的常见模型予以举例说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设立了数学建模的专题课程,对高中生开展数学建模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只提到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应用的学习获得一些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体验,不提及数学建模的学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与建模学习无关?如何看待高中阶段的建模学习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应用学习的联系?一般地,应怎样看待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关系呢?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以便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偏见.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谈到数学应用时,曾指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数学应用:既要重视从  相似文献   

19.
问题提出: 数学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同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及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认为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三个意识,即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