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安顺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改革转型为例,提出了四点看法:一、转化专业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二、转变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着眼应用技术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四、搭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的改革转型.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玉  李悦  于春燕 《时代教育》2009,(10):120-121
本文简要综述了环境工程学科及其发展方向;指出了环境工程硕士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分析了环境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及弊病;探讨了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重点介绍了青岛大学在这方面的做法.该校立足本校实际,从教学体系、实验环节和课外实践三方面对环境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知识点繁多而分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上好绪论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的合理化;教学内容传授的生动化;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与学互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师生关系亲近化等方面得出了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大数据的特征以及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融入大数据分析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将大数据分析融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实践表明,将大数据分析融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可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长江水利水电学校高级讲师谢德荣根据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和教学研究经验,撰写了专著《环境工程地质学》。本书概略介绍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系统提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讨论了部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出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相似文献   

6.
《环境工程概预算》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思考:明确课程学习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选取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注重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中密切结合环境工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合理选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质量,解决当前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教学体制制以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环境工程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辛旺  李兴 《科教导刊》2023,(7):24-26
新工科概念提出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仅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创新能力。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在阐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应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环境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等建议,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从而提升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加强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探究环工原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改之路及对策。具体包括: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完善;积极组织环境工程原理教学骨干力量,面向大学专业本科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实践;积极精选、改进、增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跨入专业技术领域的桥梁。本文结合目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授课经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结构以及开设时间,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采用导向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的特点,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实践环节进行了设计,对实验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型学科,本文研究了如何发挥本专业跨学科优势,适应现阶段环境工程人才社会需求,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并结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范,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进行"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模式,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地域经济文化特色,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只有这样,环境工程专业才能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8,(2):95-101
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大量具有环境工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客观上为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但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反映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紧迫的现实.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应用型农业环境保护类人才是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文章结合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教师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通过环境工程实践活动可以将书本内容与具体的环境工程实践相结合,了解具体工程实际问题,掌握环境工程领域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环境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型交叉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成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而紧迫问题。本文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专业继续教育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工程专业继续教育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施,其实践教学环节从4部分:与理论课教学相互配合的实验课;培养工程意识的实习课;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探索,以适应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较强的专业,由于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看重。本文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为解决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由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姚重华教授编著的《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是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 ,也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环境工程专业教学 ,贯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环境工程专业需面对的问题。姚重华教授经过多年研究 ,认为仿真与控制是环境工程与信息技术进行学科交叉的两个重要领域 ,有必要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课程。环境工程是以污染物的处理和处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方向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为此 ,须加深对环境工程实际过程运行状况的认识 ,…  相似文献   

20.
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导致我国高等院校在近年内纷纷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全国306所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年招生数量已达2.2万名.虽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大量具有环境工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客观上为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但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方面较理工科院校薄弱,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时代需求不断完善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本文结合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就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期望能够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林院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