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辞忌失朋     
“辞忌失朋”,是《文心雕龙·章句》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遣词造句最忌讳词语间失去联系,即最忌讳词语搭配失当。这是因为,如果不把词语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句,那就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意思。有人使用“效果”一词,往往就犯了这一忌讳。例如: “她以心理活动支配感情,以感情控制语言的节奏,又以语言带动动作,终于达到了内外比较统一的效果”。(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3.
这两天,从MacFans网站上下载了一个软件:iView Media Pro For MacOS X。大概用了一下,感觉很好,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有朋友会问了:“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用的?”来看看名称上的意思就明白了。“iView”是浏览、观看的意思。“Media”是介质的  相似文献   

4.
政治议论色彩,从形式上来看,在通讯中也有种种表现:1.起笔先议,可谓“开宗明义”。如金凤采写的《在中国农村30年——记美国朋友阳早和寒春》(197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开笔即议的: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少青年朋友可能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介绍  相似文献   

5.
纲举目张     
给报刊写稿,不论是写新闻、通讯、文章、言论,都会遇到一个主题的问题。主题,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可以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人把主题比作“纲”,把题材比作“目”,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明末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古人说的“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题。这些话的意思是明白的:主题是统帅,材料、辞句都是兵,没有帅的兵是乌合之众,自然不能算军队,是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是否正确,与是否准确地运用语言有密切关系。《论语·卫灵公》篇有“辞,达而巳矣”的话,这话怎么解释呢?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这说明古人作文,也是重视用辞准确的,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辞不达意。可以说,用语的准确,是写各类文章的共同要求。作为消息语言的准确,又是由新闻的真实性这一特殊要求决定的。如果说文艺作品的语言要求准确是为了符合生活的真实,那么消息语言的准确则是为了符合客观具体事实的真实。现在我们报纸上散见在各种消息中用语不准确的现象还不少,为此需要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报紙上的国际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支持”和“拥护”这两个词儿。由于这两个词意思非常相近,又都是双音词,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值得注息。据古书記载“支持”(古代只用单个“支”字)是支撑、支架的意思。《左传》定元牟說:“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国语·越语》中有“皆知  相似文献   

8.
我们被叫做“网络记者”(1 999年 1 2月 2日 星期四 距离澳门回归还有 1 8天 )今天距离澳门回归祖国还有 1 8天。中午 ,我们乘班机从北京飞往珠海 ,再从珠海赴澳门。在飞机上 ,我们看到《北京青年报》已经登出了有关我们俩的消息《我国新闻媒体又创第一 人民日报派出网络记者参与澳门回归报道》。前一天 ,报社网络版就我们赴澳门采访一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与会的传媒记者对此很感兴趣 ,我们也成了被采访对象。我们被叫做网络记者 ,这个称呼有这样两层意思 :我们首先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记者 ,其次我们是在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从事新闻编采工…  相似文献   

9.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0.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的程磊同志的《中国图书馆目录之起沅》,论序文的第一阶段“乱”,论述得过简,且由于疏忽,以致论述中出现欠思索的地方。笔者斗胆指出,就正于程磊同志。其文关于“乱”之论,不妨摘引于下: “乱”,《集韵》:“乱,乐之卒章也,或古诗赋篇未撮其大要之辞”。东周初年的《商颂》已有乱辞(见《国语·鲁语》)《离骚》、《论语》均是。  相似文献   

11.
我常读报纸,对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尤其关心。我发现,读者来信的“调查汇报”或是“调查附记”中,总有这样的字句:某某人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这“基本属实”实在令人费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是“大体上”的意思。作为调查的“附记”或“汇  相似文献   

12.
成语“无可厚非”的意思非常明确,但在新闻写作中,它却经常被错用。仅就最近收集到的10多例,择其明显者录于下: ①盖点招待所,方便游人食宿,无可厚非。(《光明日报》1988年10月21日:《“杞人”忧山》) ②“奖优罚劣”无可厚非(《健康报》1985年12月19日一文标题)  相似文献   

1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广播故事《“田三万”分家》的评语是:“主题鲜明,选材得当,结构严谨。”“尤其突出的是,那满篇生动的、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同题材如此和谐一致,听来生动、亲切、有味。”“语言独具一格,听得明白,念得上口。”中央台的评语,我觉得有点过奖。不过,这篇稿子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体会。语言是表达内容的工具,但不是消极地、被动地为内容服务。辞随意生,情见乎辞。内容和语言紧密相连,互为依从。不同的内容要  相似文献   

14.
《作家文摘》297期(1998,9.30)第3版《中医肾病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说:“肾特灵免疫平衡疗法临床研究成果将使肾病的治疗走出漫长的维谷。”读后,不知“维谷”是何意,查《辞原》《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均无“维谷”一语。但在“进退维谷”这个成语中,  相似文献   

15.
在年相龙行长、黄达教授两位主编的亲切领导和主持下,数百名专家、学者、教挂历经三年的辛勤耕耘,《中华金融薛库》(以下自称《辞库力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国金融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四研究中心密切合作,是《薛库》钢签和出版的坚实基础。(辞库》绝纂有如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金融知识容量大《辞库》以词条的形式介绍、阐释金融理论、金出概念、基本原理等金融知识。共收人辞条14800条(中英文对照),分列17卷,全书共达530万字,是一项规模宏大的金出辞书出版工程。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新的辞条:一是从…  相似文献   

1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7.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8.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9.
“言对为美,贵在精巧; 事对所先,务在允当。”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言对为美,贵在精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品语言的对称美,要力求鲜明、生动。 “事对所先,务在允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品反映客观事物的对称美,务必要准确、适当。 “言对”也好,“事  相似文献   

20.
方寸,也作方寸地,指人的心、心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此处的“方寸”。即指心绪。分寸,本为度量单位,借以表示标准的意思,后指说话和办事恰如其分,即适当的限度和程度。《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