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3.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8,(3)
精心组稿注入活力文/叶向东组稿就是编辑人员按照编辑计划向作者约定稿件。相对而言,一般地把作者按照期刊的《稿约》或按自己的意愿写成,并随意投给编辑部的稿件叫做“自由来稿”。组稿表现出办刊的主动性和战略上的全局观念;只靠自由来稿以充刊饥,必将招致“被动挨...  相似文献   

5.
在笔者担任中医图书编辑的十余年间,发现有不少中医药常用的名词和术语,作者容易写错,而编辑也容易放过,从而影响出书质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现分类举例如下:1人名出错古代有些中医人名很易写错,如常有作者把名医华佗错写成华陀;《医学入门》的作者李错写成李梃;《食疗本草》的作者孟诜错写成孟洗;最可笑的是《普济方》的作者朱错写成朱棣,须知朱虽也是明代皇族,但毕竟不应与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朱棣混为一谈。以上几例均系形近而误。此外还有两个人被搞混了的情况,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被错写成刘元素,而另一名医张元素则被…  相似文献   

6.
稿件是编辑的原材料,有了高质量的来稿,编辑才能加工成高质量的文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投稿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报刊的质量。编辑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首先必须研究作者的投稿心理。有的编辑常常埋怨作者不了解编辑工作的甘苦,对编辑有误解。其实,有些编辑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投稿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双向信息反馈,沟通心理联系,达到相互理解。一、期望心理。稿件一经投出,作者便期望能及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同一些通讯员交谈中,发现有些人埋怨编辑。对此颇有感触,想为编辑同志说几句话。我虽然对编辑工作不了解,但也曾接触过几位编辑同志。他们那种默默无闻地伏案工作,‘专为他人作嫁衣’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少通讯员、业余作者的成长也同编辑同志的指引、帮助分不开。可是,有的通讯员每当稿件未被采用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责怪编辑,满腹牢  相似文献   

8.
有的编辑常常埋怨作者不了解编辑工作的甘苦,对编辑有误解。其实,有些编辑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投稿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双向信息反馈,沟通心理联系,达到相互理解。一、期望心理。稿件一经投出,作者便期望能及时得知稿件的处理结果,期望稿件经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后,能转化成铅字,在书报刊上发  相似文献   

9.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不能都订阅所投稿的报纸和杂志,有些报刊又不给文章作者邮寄一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的作者收到稿费单后,只能凭此得知自己的稿件被某新闻单位采用了。至于是哪一期报纸,哪一天的什么节目用的?编辑作了哪些改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他们只好写信给编  相似文献   

13.
对准备采用的各类稿件进行把关,是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编辑把关,不仅要把好语言文字关,更要注意把好稿件所涉及的各种事实的关,以避免差错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失实和差错现象层出不穷,这其中,稿件的作者自然要负责任,但肩负把关职责的编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有些失实稿件,编辑如果不了解实情,就很难判定是否存在问题,而有些稿件,只要编辑对原稿中涉及的事实认真进行分析、推敲,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是不难发  相似文献   

14.
约稿,就是把宣传的中心思想告诉特定的作者,限定时间,限定内容,限定字数,然后让他根据要求向你提供稿件。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除了积累了丰富的稿件编辑经验,也培养出一大批好朋友作者,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些作者水平一般比较高,善于领会编辑的意图,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出符合要求的稿件。 (一)约稿的对象 向学校的领导约稿。学校领导掌握着学校的全面工作,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的工作都是他们布置的,找他们约稿,往往  相似文献   

15.
报刊编辑手握稿件生杀决定权,因而经常身处矛盾与冲突形成的旋涡之中。编辑通过交涉解决冲突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工作氛围是否和谐,还会对报刊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不倾注精力来研讨编辑的交涉策略。现在我们侧重分析一下编辑面对本报(刊)记者和他所熟识的骨干通讯员交稿时的情景。不论编辑的主观意愿如何,他随时随地都会成为一个围绕稿件发生的交涉事件的重要参加者。针对稿件可否刊发的问题,当与作者观点不同时,有些编辑因人而异地要么干脆拒绝刊发,要么签字放行。这两种态度,前者无益,后者有害。前者会挫伤某些作者的积极性,甚至加剧编辑和作者的矛盾,不利于工作。后者会直接导致报刊质量下降,这是对社会和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17.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8.
编辑意识是编辑主体在规划选题、组织稿件、联系作者、加工稿件、选择稿件以及编辑管理等一系列编辑工作中的思维表现。编辑意识一旦形成,便将影响和指导编辑的行为,使之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预见性。树立正确的编辑意识,会给编辑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投稿,每次都贴足邮票。听说投稿可以不贴邮票,可我又不敢不贴,怕被退回来误事。请问是有这样的规定吗? 张忠义张忠义同志: 对你提出的给新闻单位投稿是否贴邮票问题答复如下: 按邮章规定,寄给报刊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稿件作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交寄,封面上应当注明“稿件”字样,不许夹寄信函。邮局接受这类  相似文献   

20.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