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望丛古韵     
吴德翔 《寻根》2005,(6):95-97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已定居于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郫县曾是古蜀国的都邑,郫县的西南郊至今尚有古蜀国望帝杜宇、丛帝鳖灵的陵墓和专祠。宋陈皋《杜宇鳖灵二坟记》称:“杜宇、鳖灵墓,在郫县南一里,二冢相对峙若丘山。”为川内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相似文献   

2.
崔大庸 《寻根》2001,(3):65-73
洛庄汉墓位于山东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西约1公里处,南距106国道约1.5公里,正西距东平陵故城约6公里。根据早期物普查资料及附近村民讲述,这里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高阜,封土原有10余米高,虽可看出是一座大墓,但具体情况不明。近些年来,附近村民及一些工程部门不断在此取土,高大的封土几乎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自撰墓志铭河南省开封市委省电台记者站阎永复古代人死后埋葬时,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埋于墓前或墓中的石碑称墓碑。而墓碑上的志墓文,叫做墓志铭。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记述死者姓名和生平的为"志";用以对死者的赞扬和悼念的叫"铭"。墓...  相似文献   

4.
说“疑冢”     
陶易 《寻根》2011,(5):22-25
“疑冢”,是“为防人盗掘而造的假墓”(《辞源》)。《中国文化辞典》“疑冢”条说得更详明:“古人或有生前结下冤仇之家,担心死后会被仇人掘尸毁墓,故常作假坟数座,称疑冢……也有为防备盗墓者因挖取财物而毁墓所作。”以上两种基本概括了古人设立疑冢的主要动机。疑冢的修建,一般多为墓主生前所定,也有身后由子孙所造,甚至还有乡邻或朋友代修的。历史上有名的疑冢有下面几例。  相似文献   

5.
前蜀永陵     
前蜀水陵是中国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前蜀国(907-925年)开国宝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民间习称“王建墓”,位于中国西南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市中区西北部。前蜀永陵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墓室建于地面的地上陵墓,圆形墓像直径80米、高15米。基球以土垒筑,曾被民间误传为西汉时期人文豪司马相如抚琴的琴台旧址而被称为抚琴台。1942年经著名人类学家、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冯汉鹦教授等考古发掘,据出土文物确认为前蜀永陵。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是中国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6.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至今仍留存着古代帝王的坟墓和宫殿的宏伟遗迹。在埃及尼罗河畔的一片旷野中,有两个高达二十一米的巨大石像,一左一右地巍然端坐在那里。在荒郊野外人迹罕到之处,孤零零地矗立着这么两个高大的石像,使初次见到它们的人,心里产  相似文献   

7.
1972年至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考古发掘证明,马王堆是西汉早期长沙国丞相、 侯利苍家族的墓地。2号墓是利苍本人的墓(公元前186年),1号墓是利苍妻子的墓(公元前168年以后数年),这在学术界已得到一致认同。但是对于马王堆3号墓(公元前168年)的墓主是谁,存在很大分歧。一说是第二代 侯利 的墓,另一说是利 兄弟的墓,已争论十余年。最初《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中提出马王堆3号墓的坟“是利 的兄弟”①;《马王堆汉墓》的作者也认为:“三号墓…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德州陵城区有座古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傍内护城河,直径十数米,近人新堆的封土高四五米,墓前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陵县知县沈重立的墓碑:"平原君墓"。1976年,疏通护城河道时,墓前地下出土了石镇墓兽,镇墓兽底座70厘米见方,厚38厘米,上面卧一石兽,由此看此为古墓无疑。可是墓主人是谁?这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猜测和争议。  相似文献   

9.
刘畅 《世界文化》2011,(3):45-46
一次去学校附近有韩国国家历史遗迹之称的健陵和隆陵参观,见到价目表上有“大人”1000韩元,“小人”500韩元,不觉有点好奇。在中国,绝对不会用“小人”来代表儿童的,因为它有众所周知的其它含义。这里用“小人”来称呼儿童,可以说是保留了这一词汇最原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王鹤鸣 《寻根》2009,(5):116-123
十五坟茔 坟茔,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即埋葬祖先的墓穴。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与需要,坟茔在家谱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样,家谱中的坟茔也由图与文两部分组成,以图为主,文释图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