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二维耦合模式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突出,二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好,或者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中学班主任制度耦合了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基础教育阶段的二维耦合模式,有效整合高校职业、专业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培养人才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没有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是一种"双赢"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专业教育特色,也是一种新的挑战,针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实施,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教育再次成为了改革的热题。恰逢此时,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户外教育。作为国内第一个专业从事体验教育的研究机构,安徽工程大学体验教育研究中心,在经历了几年探索和实践之后,提出了这一体验教育为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户外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发挥户外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教育优势,更好的配合学校课堂教育,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专业取向、学术取向以及社会(公正)取向这三种。专业主义主张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研究与专业教师知识的作用;学术主义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强化通识教育的培养;社会取向教育课程思想呼吁在坚持批判主义与多元化文化思想前提下实现教师知识结构转型,以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本文针对这三种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融合与多元化思想模式这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索新的适合高校外语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晏扬 《教书育人》2006,(7):17-18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基本形式,对师范生巩固专业的思想以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实习结构如何设置成为高师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习思想、教育实习体系、教育实习方式的统一体,是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7.
微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微博这一新的现代网络媒介元素而产生的。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人本性、实效性以及超越性等特点。可通过建立"微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微客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渗透模式、"微警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养成模式,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模式,将微博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高校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按以往的教育模式来看,很少将这两门课程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高校心理教育是一门新的课程.按照现有的教学经验来看,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的提高这这二者的教学质量,这两门课既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又可以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一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无不受到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科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教育模式。普通教育是这样,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就医学教育而言,由于近年来现代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教育受到深刻影响。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适应这一转变,而且要促进这一转变。这就需要对医学教育模式,包括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本文拟从医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在总结医学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医学教育的设想。一、传统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医学教育的模式,是受医学模式制约的。自17世纪哈维发观血液循环并把实验方法引  相似文献   

10.
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李伟 《高教论坛》2009,(10):17-2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剖析现阶段护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高校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探索新的适合高校护理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思政是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新挑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思政教育范式。课程思政变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综合学术素养成为根本。从事课程思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学术素养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价值取向;增强贯通能力和拓宽知识视野;学会善于比较并保持与时俱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学术素养,才有可能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真正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教育客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新特点,教育方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常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冠以"新形势下"、"新时期"等时间定语,这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分析新特点,了解新任务,拓展新途径,努力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乔春华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0):109-111,1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深刻理解《意见》的内在要求,要创新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实践强化教育的效果,要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要加强校因文化建设,创造环境文化育人新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津市职业教育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阐述对新模式的认识,论述新模式的内涵,对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普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性。从2006年新学年起,全国各高校将开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各民族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针对民族院校自身的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更好地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然而“以教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问题。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研究了如何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选择与使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思政学习成绩,从而形成“以学为中心”的六步进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然而“以教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问题。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研究了如何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选择与使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思政学习成绩,从而形成“以学为中心”的六步进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迅速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变革思想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网络时代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专业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专业思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专业思政系统设计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思政的实现要素,形成同向同行育人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