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9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同时还聘请兼职研究人员10人,并联合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多个学术研究团队。本研究所以弘扬中华  相似文献   

2.
《娄底师专学报》2013,(1):F0003-F0003
一、梅山文化研究中心 概况1999年,原娄底师专成立校级“湘中人文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梅山文化研究所”,挂靠中文系;2011年4月,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挂靠科研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竞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我们做这个题目,就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1):101-F0003
<正>嘉应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8月,隶属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研究所拥有一支集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配套,年龄结构合理的科技研发队伍。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占研究人员的13%,硕士学位6人,占研究人员的75%,4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6人,占全体研究人员的75%,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所成立以来主持和承担了包括10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内的30余  相似文献   

5.
沿革与机构客家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客家文化研究室”。1990年8月,成立了“客家研究所”。2006年4月,学院本着服务地方的宗旨和梅州市委关于“文化梅州”建设目标,与地方政府联手整合全市资源和全院研究力量,成立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客家研究院”,这一整合提高了客家研究的整体水平。2007年4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客家研究院为“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下达文件,批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经过近20年的历史积淀,研究院已发展成集科研、教学、资料收集、客家文物收藏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术科研机构。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6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1人;并聘请了海内外客座研究员68人。客家研究院下设客家民俗研究所、叶剑英思想研究所、客家方言研究所、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客家近现代名人研究所、客家艺术研究所、客家音乐研究所、华人华侨研究所、客商研究所、客家建筑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11个研究所,并设有客家文物陈列馆、客家研究资料中心。宗旨与任务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广...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艺术是文化,是文化精神的个性张扬,因此,艺术教育必须以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为底蕴,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精神营养,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张扬民族文化个性,反映民族哲学和人  相似文献   

7.
李才彬,生于1952年,重庆市綦江县人。现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阿坝州美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8.
<正>"藏族祥巴"("祥巴"系藏语音译,意为木刻版画),是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彰显民族精神,以拓展民族艺术多元化发展空间为己任,以民族性、现代性和专业性为根本原则,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创新打造出的崭新的藏族艺术品牌。这朵承载着藏民族的生存图景、幻化着藏民族的精神符号的版苑奇葩,以独立、独特、独创的艺术语言实现了对藏族传统版画的超越式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安徽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臧宏教授任名誉所长,郭淑新教授任所长,彭启福教授、戴兆国教授任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蒙培元先生、薛华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德荣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研究所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研究所致力于中华国学经典、中国文化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  相似文献   

10.
以当下艺术测评传承飞天文化的行动介绍和传承敦煌文化打造文化校园的有效方法为主要依据,从艺术测评概念、飞天文化介绍、创建飞天文化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敦煌文化在文化校园中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艺术面向人类心灵而存在,艺术教育则面向未来担当人类心灵的使者而存在.艺术以其绚烂多姿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人类的历史性目的 ,即怡养性情,创新生活.在此意义上,艺术教育难以通过技与术的路径完成使命,其真正的实现要从文化路向上寻找可能性.艺术教育的路径逻辑特别强调重复性训练的艺术实操功能,重技法、重实术,容易淡化"艺"的本色,迷失"文"的价值;而路向逻辑则超越以技法为本质的路径逻辑,融合技、术、艺、文的整体能量,回归"心灵"的艺术原初本质.据此,艺术教育应基于技术的路径逻辑,不断探寻艺术教育的文化路向:艺术教育担当人类的心灵使者,培育人的文化理想,锻炼人的坚韧意志,为人类应对困境而储藏开元能量;通过艺术滋养人的情感、智慧、想象力等,传承文化基因;艺术教育面向未来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艺术品质,以回应人类的生命情怀与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包括和县剪纸在内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转型期,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在逐步缩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以和县剪纸艺术为例,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县剪纸在表现题材、创作形式、创作人员、功能转换和新传承空间的开发等方面的开辟的剪纸艺术新路径,以此为民间艺术的当代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正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是在国务院台办、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和福建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整合闽南文化研究所等海峡两岸相关高校优质资源,于2012年6月组建而成的,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编辑出版、文化交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研究院设有学术委员会、办公室、《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等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有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南家族文化等。闽南文化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4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有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常以舞蹈的形式予以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就成为哈尼族人的语言情感的载体。由此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艺术特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徽州人独到的审美意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打造徽州名片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重要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随着学者们对徽派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开发越来越重视,作为徽派文化代表的徽派装饰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介绍徽文化及其相关内容,阐述了徽派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历史和研究、探索徽派装饰艺术的开发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徽派装饰艺术的价值开发.  相似文献   

16.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中有着重要价值:表达着学校文化气质,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以"石韵"为主题表达学校的文化气质,以"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熏陶"为方式弘扬人类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中有着重要价值:表达着学校文化气质,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以"石韵"为主题表达学校的文化气质,以"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熏陶"为方式弘扬人类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人又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塑造,由人类创造并塑造着人们的社会文化,由物质技术系统的科学文化、精神艺术系统的人文文化、组织规范系统的制度文化三个子系组成;科学文化以客观化的求真为旨趣,其效应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文文化以主观化的唯美为旨意,其意义是充实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制度文化以群体化的扬善为宗旨,其效用是维护着人类存在的整体性,三种文化的发展虽然各有所旨,但人类文化仍须作为一个系统而整体性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蒋勋,台湾著名画家、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对于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蒋勋有着专业的研究,加之文笔清丽流畅.析理深入浅出,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很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