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夕因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痴情男女的美好愿望。男女鹊桥相会,佳期不再,欢愉苦短,往往被一些民俗学者误会成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并非西方情人节可比,七夕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因素。二者有不同的文化渊源,经过不同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过滤,考诸希腊神话,其阿多尼斯节却与七夕庶几近之。通过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与探寻,阐释了七夕与阿多尼斯节在文化习俗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与圣瓦伦丁节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3.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七夕考述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关七夕的传说很多,古往今来各地也用各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七夕节,以此来表达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约在七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神话集《古事记》中记载了关于七夕传说的故事。随后《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记载了当时在中国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七夕诗歌。笔者对日本诗人在七夕和歌歌词上如何接受汉诗的影响,如何改造,进而使其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和歌歌词等语言表达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了《万叶集》和歌歌词中的"和习"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七夕”文化素来以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为依附体,同时其本身所内涵的独特的民俗事项,二者完美的结合,使“七夕”文化得以受到中国百姓的无限眷顾,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问题在文化、经济、政治各个领域问题凸显,特别是文化全球化对异文化的冲击力不可小觑,我国的七夕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正被西方情人节的文化所侵袭之时,我们如何使七夕节在文化全球化蜂拥而至之时,依然保持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实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和“七夕节”的主要发祥地是汉水流域的襄阳、南阳,其母体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和“穿天节”。  相似文献   

13.
七夕节是一个与女性有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所以七夕节时女性的心理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历代中国女性崇尚灵巧、渴望灵巧、追求灵巧的心态,在七夕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也就形成了与女性相关的女性七夕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七夕发源于中国,目前世界上很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喜欢庆祝这个有情有趣的节日.因为承载着牛郎织女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近年来七夕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十二星座的你该如何别致地度过这个中国的情人节呢?  相似文献   

15.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七夕传说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乞巧活动、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形成了一个七夕风俗传说体系。这一传说进入文人的诗词创作,扩大了诗词的题材范围,拓展了诗词的抒情空间,丰富了诗词的意象和典故,对中国古代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七夕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得到变化发展。日本从630年开始先后十几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直到894年废除遣唐使,在吸收借鉴唐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日本自己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万叶集》。在八世纪后半天平年间编撰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歌总集,其中牛女传说为主题的和歌达到133首,其中一半左右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文中抽出典型的作品来说明,万叶集和歌除了动作之外,还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或者通过他人转达感情。究其原因,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七夕节(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手艺以及美满的姻缘,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八月及九月都可以乞巧,只到宋朝以后才独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穿针、拜织女、为牛庆生等都是七  相似文献   

19.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本文通过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