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特殊的群体,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匮乏使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种种道德和心理偏差。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和精神自助这一角度出发来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特殊的群体,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匮乏使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种种道德和心理偏差。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和精神自助这一角度出发来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4.
主要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对策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从而进一步阐明贫困大学生的。理健康教育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是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通识教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心道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殷切呼唤。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融洽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践行感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问题是指大学生对道德有比较正确的认知,但在道德践行上却缺少推动道德行为的坚定力量和坚持精神,所以往往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为知行不一。导致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教育引导不完善以及大学生的道德思维不成熟等,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与压力,表现出多样的心态,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这一事实,折射出当前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也反映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尚存在诸多不足。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切入点,多方面齐头并举,共同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提出了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总结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前后思想状况变化情况,包括对资助诚信道德、资助价值认同、资助模式选择和资助情感认同等四个方面,由此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三点建议,即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促进知行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加强社会认同教育,培养感恩观念。本文对正确把握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实施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能力培养等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从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三方面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途径,包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建全方位的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德育育人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德育实践内容缺乏新意,创新不足。针对当前社会一些医生道德滑坡、公民诚信缺失、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传统美德继承不足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从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教育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模糊,道德认知分裂,道德实践功利等。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信仰建塑的主导教育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引导等,不断改进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升道德情感力度,促进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20,(6):120-124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具备道德自律意识不仅是其避免网络负面影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有明显不足,其对网络道德自律的必要性、价值和方法等认识有所不足。高校应建立更完善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专题内容或课程,建设多主体协同的教育体系,并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教育创新,才能使大学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助力。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以及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构建正向支持系统,希望对今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心理特点。方法:应用现代中国人诚信心理问卷Ⅱ,对广东地区五所高职院校共2425名学生进行抽样研究测试,其中贫困学生1447人,非贫困学生978名。结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心理倾向于正性取向,与非贫困大学生无明显区别,整体上呈现较稳固的道德诚信和人际诚信执行力不足的矛盾特点;女性、文科贫困学生更倾向于正性诚信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严丽娜 《考试周刊》2009,(11):200-2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就高校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作初浅的探析,目的在于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困扰,具有价值取向、不满现实而无力改变现实、自尊与自卑、合群与独处等思想冲突。除一对一的面询以外,团体心理辅导应成为贫困大学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上的自卑与自贱;二是情绪上的消极与偏执;三是性格上的敏感与多疑;四是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素质的影响。要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机制、健全的资助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本研究运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淮南师范学院随机抽取的500名学生进行了测量,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72份。SCL-90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9.0%.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8.7%,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子的症状表现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加强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