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派文学 (包括诗歌 )实在不是什么太新鲜的玩意儿。从 20世纪初期开始到 20世纪 70、 80年代,欧美的现代主义经历了好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 21世纪了,欧美人把它看成了一段历史。就是从中国文学发展来看,现代派文学在 20世纪 30、 40年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从艾青、卞之琳、李金发、戴望舒、九叶等诗人的创作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到了 20世纪 60、 70年代,宝岛台湾也掀起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但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又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即便到了 21世纪的今天也还是如此,这是某种社会原因使然。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种以现实主义思潮为主体的近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发展与背景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差距。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似乎大于小说与戏剧,故常被人们用来横向比较。然而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则是在思维不到位的前提下问世的,取形似而弃神同,最终只能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于现代人文意识的主观排斥,严重阻碍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主义,将是21世纪中国文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的受难与精神创伤来说,"回归"本身同当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正常的文学秩序。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艾青诗歌的研究很多,范围也很广泛,如研究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后期诗歌,艾青诗歌的悲剧精神,艾青诗歌的爱国激情,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但关于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而且也往往存在某些偏颇。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大诗人艾青(1910-1992年)原本是学绘画的,他青年时代甚至远赴欧洲学习法国印象派绘画,期待日后成为画家,然而他最终却成为诗人,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年)称为20世纪“中国诗坛的泰斗”。艾青的走出绘画园地转入诗歌世界的经历,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是苦难的炼狱生涯,使他永远地告别了画坛。 时间要回溯到20世纪。1929年至1932年,艾青在法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艾青诗歌的研究很多,范围也很 广泛,如研究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后期诗歌,艾 青诗歌的悲剧精神,艾青诗歌的爱国激情,艾青诗 歌的独特意象,但关于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却是 凤毛麟角,而且也往往存在某些偏颇。  相似文献   

8.
应该看到。在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杰出诗人和诗歌语言艺术大师。他构筑了一座巍峨雄浑、风光旖旎的诗歌艺术殿堂。他的诗,他的诗歌艺术创造历程,堪称20世纪我们时代的史诗。这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中国文化和文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具有丰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的史诗。作为现代史诗,强调主我自强的主体意识和强调向外界向社会开放的开放意识是它的重要特征。黑格尔曾将开辟了文学新世纪的诗人但丁的著名史诗《神曲》与古希腊时代的史诗进行比较说:“荷马的英雄们通过女诗神而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不朽,但丁的这些人物是通过他们自己,他们的个性,而招致他们的处境;他们不是在我们观念中不  相似文献   

9.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两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巾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诗歌语言的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文学和诗歌语言的话题更为郑重地进入了人们地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正是语言的变迁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诗歌的面貌。通过对舒婷诗歌的实证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的语言体系的现代性,从而感受它在思想上的现代性,正是这种语言本体层面上的提升奠定了新诗新的审美原则,使新诗得到了又一次诗体解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大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主要通过绘画艺术在诗歌中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色彩、造型与构图等“绘画美”,以及艾青所提倡的“诗的散美”理论所带来的创作发展上多向创造的辩析,表现出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审美直觉与理论思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6):42-44,8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诗歌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对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城市诗的创作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城市现代意识对艾青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城市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的批判,他永远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个无奈的城市乡村人。  相似文献   

14.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程金城教授《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具体分析了该书的学术史意义,对文学价值论的突破性研究,对20世纪文学史的“重写”和对21世纪文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2013,(3):36-36
为了弘扬艾青精神,促进学校文学社团活动,推动校园文学繁荣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共浙江省金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艾青诗歌奖”评选活动,浙江省金华市艾青研究会负责承办。1.征稿主题:爱。2.诗作标题自拟。小学组每首诗歌不超过50行,中学组每首诗歌不超过80行。3.艾青诗歌奖评选推荐工作由各参赛学校统一组织,凡参加的学校先发电子邮件到中小学艾青诗歌奖邮箱zxxaqsgj@163.com索取通知全文和报名表,取得活动编码。4.获奖作品将编成《大爱无疆——首届全国中小学艾青诗歌奖获奖作品选》并m版。5.征稿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6.参赛不收取报名费、评审费。7.稿件以学校为单位邮寄至组委会秘书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通过对其思想意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80年代"大学生诗歌"作为特定时空背景下出现的诗歌群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