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的翻译思想独到精辟,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翻译文化观、翻译危机观、翻译理论观、文学翻译观、翻译人才观和翻译生态观6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6个方面构成了季羡林翻译思想的宏观框架。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3.
简述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分析他非凡的外语学习与翻译实践,着重就他有关翻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翻译要忠实和尊重原作,翻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翻译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以及质量是翻译的核心追求等翻译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不是一个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观点并不系统,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季羡林认为,翻译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并指出在翻译中必须注意"翻译生态的平衡"。这两个观点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燕  童琳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1-124
奈达是当代西方语言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是西方翻译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玉石。本文介绍了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翻译观的后期转变,论述了奈达翻译思想及其转变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丹 《考试周刊》2007,(51):127-129
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佐良认为译者应当胸怀两种文化,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本文首先对王佐良的翻译观进行试探性的分析,而后说明他是如何运用其翻译思想来成功翻译《一朵红红的玫瑰》的。他的译文完美地结合了以上三个方面,展示了他高超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对翻译事业十分关心,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老高度评价了翻译在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也清醒地指出了我国翻译现状的诸多弊端,并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杨会玉 《海外英语》2014,(18):156-15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世界渴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中国文学则是一面反映行进中的中国的镜子。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非常值得一探究竟。葛浩文的翻译观深深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并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葛式译文小说。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5.
《知识论》一书的英文用语,一方面体现了金岳霖先生对中西文化和思想异同的哲学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翻译的哲学思考。他的翻译观很明确:从非唯主方式出发,去认识(翻译)外物——客观所与的对象语言  相似文献   

16.
成仿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人们对成仿吾的关注主要是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抛开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身份,从一个翻译家的角度来探究成仿吾的译诗观、译诗的翻译思想,并力求对他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作品作一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对散文的"真"、散文的结构及散文的语言有独特的见解。季羡林认为散文的"真"就是要写真事、诉真情,而且真情还必须是使自己感动的真情。他认为散文的结构"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季羡林在散文写作中追求饱含"真情"的"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转换生成语法是现代语言学史上著名的“乔姆斯基革命”之辉煌成果。尤金·奈达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并成功的把它运用到翻译理论的构建中去。本文试图以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来分析奈达的翻译思想。更加清楚的了解他翻译思想的先进性以及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郑克鲁先生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他卓越的翻译成就、独特的翻译观、翻译美学思想等。他立于绝顶览众山的思想境界,仰观俯察,揆诸现实,呼发出影响深远的时代强音,构建时代的主导性精神和视野,引领人们思索并践行。他高屋建瓴的精博阐述,大出着墨,交光互摄,视点独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我国翻译界的翻译理论发展倾向和法国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