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端康成与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聪慧的资质、家庭的薰陶和孤儿根性培育了他的感觉;对新感觉派的探索使他对色彩情有独钟;战后回归传统的自救,他把日本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日本风的悲哀”作为日本人战后的自救法宝,从中可以窥探川端康成与那场罪恶战争的关系。不了解川端康成与日本美术作品的关系,必然出现理解上的表面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从《雪国》看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给日本文化贴上了"耻感文化"的标签,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与西方在"罪感意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想要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罪感意识",必须从日本文化的土壤出发。川端康成是一位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或许可以展现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罪"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和其它作品中,大量凝聚着川端康成心理上的少女情结.川端康成少女情结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因素童年的不幸,失去姐姐的记忆,少年时期某些重要的体验,初恋的尝试与失败,与伊豆舞女的邂逅以及日本文化和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川端康成试图从少女的氛围中获取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慰藉,这些都表现出川端康成意识深处的本质欲求,同时也证实了精神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20,(1):73-77
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回忆、幻觉与现实交错,主题含蓄不明,常被认作颓废。小说色彩描写丰富,用白与红、白与黑、红与黑等描绘主人公银平及其跟踪的对象,表达了川端康成对美的理解:梦幻是美的,现实是丑的,美唯其短暂才获得永恒。银平对美的寻求,暗喻了川端康成战后对日本传统美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与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爱情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笔下日本女性的爱情命运,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必然产物.而女性对于自己爱情命运的认同和接受及川端康成对女性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则使这一悲剧不仅体现为宿命的,并且是凄艳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深刻地表现了日本民族与文化的精神,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毕延国 《文教资料》2012,(16):25-26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并使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他的美学观点有着鲜明的特性,本文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卢静娜 《文教资料》2008,(28):222-224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关系,对<雪国>进行重新解读.分别论证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清洁精神、病态美和日本的艺妓文化在<雪国>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     
大谷正是目前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著名学者,该译文节选自日本有志舍2012年出版的《讲座明治维新〃5〃通往立宪制和帝国的道路》一书。该文对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时期史学家们涉及甲午战争的日本内政、外交、后勤、国际法、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是一篇了解日本甲午战争研究史的专业文献。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仅仅是上帝的儿子,先遗弃再来拯救。——川端康成《古都》京都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了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蔑视和敌视是逐步强化超来的。主要是近代日本从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的胜利中获得了自信,并急剧膨胀、恶化的结果。既有日本国家的宣传、教化,也有日本知识界的推波助澜。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体现在中日国家交往中,还渗入到日本国民的潜意识中,成为日本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识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是复杂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3.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史上,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胜利。而第二次战争——抗日战争,其结局恰恰相反,中国胜利,日本失败。通过对两次战争的比较分析,可以给中日两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深受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咱。它借爱情反映现实生活,写出了对人生悲哀、虚无的感受,体现了川端康成的“回归传统”情结。  相似文献   

16.
胡泊 《林区教学》2012,(9):75-76
川端康成不但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在不断发表作品的同时,川端康成还积极的参与各种文学评论活动,为日本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此外,川端康成还曾担任过日本笔会会长和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为东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日本近代文学馆的创立等方面,川端康成也曾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阅读过程中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浓浓的死亡意识和哀伤情结。这是否就是造成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呢?试图对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睡美人》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普遍认为是他晚年思想走向颓废的表现,通过描述老人病态的性心理和乖戾的行为,把社会的丑和人生的恶作为艺术美来歌颂,其主题狭隘、格调低下。但本文不认同这种观点。《睡美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川端对生命和死亡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体现出他对日本好色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透视晚年川端康成追求精神救赎而不得,寂然走向幻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二是因侵略战争引起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屡掀波澜,与日本朝野在政治上的右翼化倾向密切相关。现行国际法的原则和惯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学依据。对日索赔的“法庭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决不应再言放弃。  相似文献   

20.
周建秀 《文教资料》2010,(28):104-1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被视为东亚经济的奇迹。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本文作者结合日清战争和目俄战争前后国外与国内的相关史料,就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一非经济因素探析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模式,详细分析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等扩张道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