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问研究     
翟振业教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6.5万字 屈原《天问》的研究,自清末以来直至当代可谓人才辈出。但由于《天问》自古难治,歧义纷纭,所以在《楚辞研究》中,《天问》的局部“新解”颇多,但系统的自圆其说的“总论”甚少。而《天问研究》是一本全面对《天问》作理论研究的专著,著者不仅提出了对《天问》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客梗概。  相似文献   

4.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5.
<正> 一对《天问》的全面校理、多维探索,是龚维英楚辞研究的致力之处。具体地说,龚维英认为《天问》所叙与《史记》之《屈原列传》、《楚世家》等史籍记载相合;从《离骚》、《天问》所反映的年龄、对天命的态度可以看到屈原思想的发展脉络;《天问》带有明显的南方“蛮夷”色彩,其著作权应归屈原。进而从屈作内证论定《天问》作于晚年放逐途中,始于顷襄王初年前后,定稿于自沉之前,与《哀郢》相先后。他  相似文献   

6.
<招魂>导读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探讨《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7.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天问》这首政治抒情诗中,运用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抒发自己的愤激感情,表现全诗的主题思想,这是《天问》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过去,研究《天问》神话传说的人很多:有的旁征传引,考证训诂,想弄清《天问》所涉及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探讨《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宋朝关于和亲的议论较多,却无和亲实例。宋朝君臣对于和亲的评论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宋辽之间就和亲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宋朝对和亲问题的认知程度。北宋拒绝辽和西夏的求亲,除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之外,辽和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晚清麻哈夏鸿时、独山莫与俦二人既是同年举人,又是儿女亲家,是麻哈夏氏、独山莫氏姻亲世家文化的奠基人;而夏、莫二氏在文化学术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西南巨儒莫友芝和戊戌状元夏同徘。对开展麻哈夏氏、独山莫氏的文化传承研究进行梳理概说。  相似文献   

13.
民国词坛大家夏承焘与夏敬观的词学交游可分两阶段:一是1929年至1938年,夏承焘在杭州,夏敬观在上海,主要以信函往来; 二是1939年至1942年,夏承焘因战乱避居沪上,以午社雅集为中心,与夏敬观交往密切。民国时期是“二夏”词学“交集”期,其交游具有层递性与连续性。夏敬观提携夏承焘,体现词学代代承衍; 同为“新变派”,二人围绕“四声之争”辨议词学,共同架构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5.
夏天敏的《接吻长安街》,揭示了农民工曲折的求生之路和不屈的精神抗争,昭示着农民工终将走出农业文明,融入城市,成为未来城市主人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侠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已经对平民,进而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平民的慕侠思想,群体的特征,侠与主流社会的关系,现代传媒对侠文化的推广,平民眼中侠形象的变异等多方面对"侠"对平民的进而对社会的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虎妞、夏太太和小福子三个女人在祥子悲剧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虎妞的结合,是对祥子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夏太太则使祥子的生命几乎成了空壳,这是祥子灵魂自甘扭曲的阶段。祥子和小福子爱情的不幸结局成了祥子悲剧最直接的因素,对祥子悲剧的最终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志>杂赋中的"行出及颂德"赋包括用诙谐的口气描写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行巡出游的作品,也包括婚辞、冠词之类的颂德祝愿之作."杂四夷及兵赋"包括用诙谐嘲谑的笔触所写的反映民族斗争、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韵诵体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欧洲社会等级森严。在婚姻生活中,爱情很少成为结婚的理由,尤其是王室的婚姻,往往是政治、经济或宗教利益的结果.是联姻外交的副产品。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一世为了英格兰的王冠所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及伴随其中的婚姻外交,充分展示了王室婚姻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