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见于其他疾病及未发现有心脏病变的正常人。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高达1300万。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罹患人口约1%,其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达7%~8%,房颤除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脑栓塞。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是4.5%,在所有中风病人当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在80岁以上的个体中,房颤是独立致病原因,而且房颤所致的中风症状更严重,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 ,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 (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 :阵发房颤 36例 ,服用胺碘酮后显效 2 3例 ,有效 7例 ,显效 6例 ,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 >0 .0 5 ,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 ,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 ,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416例脑卒中患者按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分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411例作为对照,观察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升高的情况。结果: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果糖胺升高和果糖胺、空腹血糖均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出血性卒中空腹血糖升高和仅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应激性血糖升高以出血性卒中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相较华法林的代谢获益,及利伐沙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创新点:首次研究利伐沙班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代谢水平影响,评估利伐沙班相较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代谢获益。方法:前瞻性入选2014年4月至7月共60例行经皮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在术后15、30、60和90天检测代谢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变化,并随访出血、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事件等发生情况。结论: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HDL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而华法林治疗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两组均没有发生死亡和栓塞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接受利伐沙班抗凝具有代谢方面获益,与华法林相比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合适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为异位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且多为持续性。健康人亦可偶发房颤,称为良性发作性房颤。房颤一经出现,对心功能影响尤为严重,因为此时心脏失去了整体收缩的能力,各部分以极快而细的乱颤代替了心房有效统一的收缩。同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以致心室血液充盈不全,心输出量减少,冠脉供血不足,加之心脏工作量和耗氧量的增加,故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引起心绞痛或心衰。病人感到心悸、不安、头晕、。此外,房颤发生后,心房内一部分血液容易发生停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以引起周围动脉栓塞。体检时,可发现心率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度不一,脉搏强弱不等。心率快,每分钟可达120—160次,并有脉搏短绌现象。其形态特点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促脉或代脉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与治疗。方法:对4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尤其是首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抑郁症状明显改善,HAMD评分降低,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结论:对卒中患者应早期行抑郁评价,降低其发病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特别是早期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危害极大。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房颤最常用的策略,但是药物治疗因其有限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而面临挑战。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被广泛用于治疗房颤患者。然而,由于房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因此,何种消融策略是最优的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模型具有可重复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和灵活可控等优点,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预测不同消融策略的结果,还可以找到最佳的个性化消融靶点供临床参考。本综述总结了三维计算模型仿真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进展,从早期的迷宫术或环肺静脉隔离术到基于特异性底物的个性化消融方式。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即老百姓常说的中风.它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是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即我们通常所听说的脑出血.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产生的栓子堵住脑血管,导致脑缺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在肺静脉隔离前后联合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异丙(去甲)肾上腺素(ISP)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诱发情况以及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后的临床疗效。创新要点:发现肺静脉电学隔离前肺静脉在触发房颤方面起主要作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显著降低了肺静脉的放电情况,却同时增强了肺静脉以外的部位触发房颤的能力。研究方法:选择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药物治疗无效,发作时症状明显的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于肺静脉隔离前后通过静脉给予ATP(20 mg)+ISP(20μg/min)诱发房颤。诱发出房颤的起始部分被标记和记录(诱发过程详见图2)。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不少于3个月,控制INR值2~3;术后3个月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及当病人有心悸等症状时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人随访。重要结论:ATP+ISP可以有效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特别是在环肺静脉隔离以后。术中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消融可能使病人获益,虽然在本研究中随访结果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地尔硫卓治疗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室率房颤病人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持续快室率房颤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脑供血不足、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地尔硫卓通过直接抑制钙通道,减慢房室结传导和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而发挥控制心室率作用,不仅控制静息时心室率,也可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时房颤的心室率。我院对48例快室率房颤病人静脉应用地尔硫卓进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卒中是居世界第二位的死亡原因,病人常常因此而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而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卒中后的幸存者仍然随时因再发卒中、心肌梗死、血管闭塞等血管事件而死亡。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引起的卒中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30%。颈动脉支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药物治疗及其证据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其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近年来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相关的多种危险因素中既有患者本身的因素也有治疗中的因素,对于同时具备上述多项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情演变更是难以预料,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的环节着手积极处理,以阻止脑梗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房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大多数伴有快速性心室律,出现心悸症状,加上心房有效的舒张晚期机械性收缩,可能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导致心力衰竭恶化,进而使房颤病人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危险增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卒中发病的年轻化趋势已经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有些危险因素是先天决定的、难以改变的;有些则是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是容易预防或可以控制的,如能对其中的某些确定因素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加以有效的干预,从而降低青年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     
近年来卒中患者的精神抑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脑卒中不仅仅是躯体疾病,而是常常伴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近1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及相关疾病随时段的变化趋势,栓塞状况,抗栓治疗情况。方法:入选近10年(1998年~2007年)住院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1380例(合并房颤5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者510例,瓣膜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占32.2%,非瓣膜性心脏病占67.8%。栓塞病例26例(5.0%)。使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480例(94.1%),使用华法林14例(2.7%)。结论:房颤随时段推移,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溶栓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急救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文章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溶栓药的用法、治疗时窗及其影响因素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医院内卒中     
院内卒中(inhospitalstroke),即发生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卒中,多见于行手术治疗或患有心脏病的住院患者,多为栓塞所致。起病突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不佳,病死率较高,应早期采取治疗。理论上院内卒中诊断和治疗优于院外发生的卒中,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对院内卒中诊断与治疗意识,以减少病情的延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7岁.阵发性心慌伴头昏3年,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曾在外院及本院多次就诊,诊断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小时前因情绪激动心慌复发,步行来院.平行健康,无特殊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无紫绀及呼吸困难,血压110/70mmHg.心界不大,心率约180次/分,节律不齐,肺清.心电图见附图.拟诊①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②阵发性室速?③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④房颤伴束枝阻滞?2心电图分析图中各导联P波消失,心室率快速不整,平均176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