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次上“导数的应用”习题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 例 求函数y=x^2+4/x-1(x〉1)的最小值.然后叫了一个学生A板演: 解(法1) 导函数y'=2x+-4/(x-1)^2,令y'=0,即2x+-4/(x-1)^2=0,解得x=2. 见表1,当x=2时,y有最小值8.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的课堂上.对一个应用问题列出方程“4x/40+8(x+2)/40=1”我没看懂,后来有同学把方程作了改写,我就看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说“函数f(x)=1/x在(-∞,0)上是减函数”,也可以说“函数f(x)=1/x在(0,+∞)上是减函数”,但不可以说“函数f(x)=1/x在(-∞,0)U(O,+∞)上是减函数”.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下面便是其中一个镜头。 六年级的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计算上1/2+1/4+1/8+1/6”。教材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1,让学生体会到用图形结合的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用到“y=A/α+x+B/b-x”型最值,我们只要妙添“1”,然后将“1”变形为1=(α+x)+(b-x)/α+b即可求出这一类最值,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十七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有这样一道赛题: 在2,3两个数之间,第一次写上2+3/1=5,第二次在2,5之间和5,3之间分别写上2+5/2=7/2和5+3/2=4,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7.
徐新宏 《数学教学》2014,(5):5-6,42
笔者在讲授必修5(人教A版)“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时,有针对性地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去做.原题如下:“已知正数x、y满足x+y=1,求1/x+1/y的最小值.”检查后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做的,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案例 那天上一堂“不等式证明”的课.我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若0〈x〈1/y,求证y-y^2〈1/x+1.”我让学生自己先做,等一下想听听他们的想法.我发现杜煊同学采用分析法,很快证完了,便请他把过程书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9.
朱永厂 《数学教学》2007,(11):42-43,14
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上,我向学生展示了2006年湖南高考理科第16题:“如图1,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运动,且OP=xOA+yOB,则x的取值范围是__;当x=-1/2时,y的取值范围是__.”  相似文献   

10.
丁丽莉 《现代教学》2014,(1):104-105
班级管理的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班级就像一个乐园,教师应让学生们在这个乐园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让家长们也感受到这个快乐的气氛,共同参与到快乐班级的创建中,和教师一起见证这份快乐。我认为发挥“1+1+1=3的N次方”的作用,即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无穷的教育力量”的作用是最终实现快乐班级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小练习中,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算式:5/2+5/3=25/6。为什么说它神奇呢?因为把这道算式中的“+”改为“×”,结果依然是:5/2×5/3=25/6。  相似文献   

12.
一、因经验而生 上课伊始,我板书“字母”,问:字母你们都熟悉吗? 学生齐喊“熟悉”。 于是我又接着板书“表示数”,问:“那字母表示数你们见过吗?? 生1:在加法交换律中见过a+b=b+a  相似文献   

13.
哈哈广场     
《初中生之友》2014,(6):62-62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姓名是: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4.
1.加“1” 例1解方程:x+a+b/c+x+b+c/a+x+c+a/b=-3  相似文献   

15.
一、赛题与“源” 赛题:设正数a,b,c,x,y,z满足cy+bz=a,az+cx=b,bx+ay=c,求函数f(x,y,z)=x^2/1+x + y^2/1+y + z^2/1+z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16.
一本小学五年级的《同步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 1/19=1/a+1/b,a、b都是自然数,求a和b. 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1/19=20/380=1/380=1/20+1/380,所以a=20,b=380. 这个学生绝顶聪慧,先将原分数分子分母都扩大20倍,然后将扩大后的分子拆写成两数的和,使两个加数都是分母的因数,再分拆除之.无疑答案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问题缘起 在一次教学“1/1×2+1/2×3+1/3×4+1/4×5”时,笔者意外地发现学生在算式读法上存在的问题,随即激发了笔者对于计算教学中算式“读法”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8.
排队教解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有这样一道题目:放学路上,小军的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路上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理解题中暗藏的数量关系,往往容易误解成:4+3=7(人)。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书面分析上,学生很难接受。怎么办呢?在课堂上,我要学生按题意排队,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小军”和7名同学(4名排在小军前面,3名排在小军后面)排队“放学”。问:“路上共有几人?”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共有8人。又问:“有个同学算成4+3=7(人),错在哪里?”“他没有算小军。”学生轻松地列出了算式:4+3+1=8(人)…  相似文献   

19.
朱斌 《数学教学》2014,(10):41-43
近期,有学生向笔者请教两道老题:(1)已知实数a、b、c互不相同,满足a+1/b=b+1/c=c+1/a=k,试求k的值.(2)(2003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已知实数a、b、c、d互不相同,满足a+1/b=b+1/c=c+1/d=d+1/a=k,试求k的值[1].很显然,题(1)和题(2)是同一类型的两个问题,两题的做法也极为相似.笔者用如下方法给学生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20.
那年,我教一年级。 我说:“1+1=2;10+10=20。”话音未落,你举起你鼓槌般的小胳膊,大声嚷道:“我不同意。1堆黄豆加1堆黄豆,仍是1堆黄豆,10堆黄豆加上10堆黄豆,仍然是1堆黄豆。所以,1+1可以等于1,10加10也可以等于1。”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微笑,很高兴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于是送了你一颗“智慧星”。你很得意,觉得我特别喜欢你,你自己特别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