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关于人称的问题 《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相似文献   

2.
英语称呼     
在英语国度里,称呼颇有讲究。1.怎样称呼陌生人为表示尊敬,对成年男性称sir(对两位以上的称gentlemen),对中年以上的妇女称madam,对青年妇女称miss,也可用lady或ladies作为对女性的客气的称呼。年长者对青年小孩可用young man,man,son,boy,kid等。2.怎样称呼长辈、上级,或不十分熟悉的人对成年男性用“Mr 姓氏”;对已婚妇女用“Mrs 姓氏(丈夫姓氏)”;对未婚妇女用“Miss 姓氏”;对婚姻状况不明的妇女或不喜欢别人用Miss/Mrs相称呼的,用Ms。3.朋友之间怎样称呼朋友之间常互以“名字”相称,以示亲密无间,如:Hi,Bil(你好,比尔。)有时用名字…  相似文献   

3.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4.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5.
学习记叙文应在掌握记叙的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记叙的人称和顺序,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以“我”的身份直接向读者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第三人称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第三者的地位,从旁进行叙述。一篇文章一般只用一种人称,但也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相似文献   

6.
嗨!老乡     
我深信关于美国风俗习惯方面,你们应该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们彼此如何进行介绍。在姓名使用方面,美国的社会习惯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来称呼。他们觉得这些称呼过于正规了。在美国老老少少都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教名。比如,某个人可能这样说:“我的名字叫威尔逊——詹姆斯·威尔逊,就叫我詹姆斯吧。”“认识你很高兴,我是米勒,不过叫我保罗吧。”“您好!”“您好!”有时你遇到初次见面的女士,她也会这样说:“不要称我史密斯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这样,你们可以…  相似文献   

7.
1.王老师,早上好!误:Good morning,Teacher Wang.正:Good morning,Mr Wang.析:英美人一般不直接用teacher一词称“某某老师”,而是用“Mr+姓”来表示。Mr常用于男性,也可直接用sir(先生)进行称呼。对已婚女性的老师,可用“Mrs+姓”来称呼。  相似文献   

8.
友与仇(上)──李永田答问(之五)问:你最珍视的人际关系是什么?答:同志关系。问:时下有些人不愿用“同志”这个称呼了。或称“先生”、“小姐”,或称“师傅”、“哥儿们”,这是不是一种“新潮”?答:我觉得没有哪一种称呼能够比“同志”更反映出我们社会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铜僧同志在《我对‘硕鼠’一词的理解》一文中,认为“硕鼠”就是“蝼蛄”,认为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硕鼠”是“蝼蛄”吗?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吗? 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和铜僧同志研究、探讨. 魏风《硕鼠》中的“硕鼠”,如果单从这个词的本身来考察,那么,“硕鼠”就是“田鼠”。硕,大也。因此把这种伤害农作物的小动物——“田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不能算错。请查阅一下《尔雅新义》、《毛诗传笺通释》和《本草纲目》,便可明白. 《尔雅新义》卷十九:“鼫鼠。硕,谓民力之普存也,故诗以刺其君重敛。”(1937  相似文献   

10.
彭仲辉先生曾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一般人称呼他“彭秘书长”、“彭主任”等,只有例如我这样的少数人,仍然按照四十多年前的关系称呼他“彭老师”。彭仲辉老师是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那是他刚大学毕业风华正茂之时。他的教学是很出色的:用普通话讲述,表达准确、流利,语无馀字,内容讲解很到位,颇见功力。他是一位素质很全面的老师,倍受同学们崇拜。但彭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只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被调走;  相似文献   

11.
《魏风·硕鼠》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诗经》中反抗性的诗篇,人们自然会想到《魏风》的《硕鼠》。《毛诗序》云:“《硕鼠》,刺重(佥欠)也。国人刺其君重(佥欠),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后儒虽也时有异说,但有几点则是基本一致的:一、硕鼠即大鼠或叫田鼠;二、此诗旨在反重(佥欠)即反剥削;三、此诗是以硕鼠喻剥削者。今治诗者,对此几点更是坚信不疑,并大加发挥其思想意义。我认为事有可疑,值得商榷:第一,田鼠为农业大害,人所尽知,但从未听说田鼠吃禾苗,为何诗云“无食我苗”?第二、诗云:“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显然是说应当慰劳而没有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编本),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人称的问题《诗经》诗篇中涉及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呢称呼的,一般注释还不至于出现错误;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但究竟所指为谁,常有谬误.另外,有的诗句,是诗作者口吻,或是诗中主人公口吻,抑或其他人口吻,注释也时有错乱.朱编本在这方面的有些注释很有必要加以斟酌修改.  相似文献   

13.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称数的不同,可以把西周汉语中的“余(予)”“朕”“我”“印”“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的,如“余(予)”“朕”“印”;一类是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如“我”“吾”。对每一个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进行论证和统计,重点讨论“我”在称数方面的历史变化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无悔真爱     
我与妻结婚9年,妻一直叫我“老头”,对此我从不厌烦,其实我们并不老,只因为妻说:“老,则老师,给人予智慧的启蒙者;头,即是起带头作用的人。老头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别人带来知识而受尊敬的人。”她因为我是教师而这样称呼我。倘若有人问我:“你们的婚姻在幸福的词典里如何称  相似文献   

15.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16.
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家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但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应采用谦称。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比自己低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阅读某校编写的一期《语文进修资料》时,发现该书第89页《硕鼠》的译文,这译文起码说,是不正确的。编者把“硕鼠”译成“:土耗子”。以我推测,很可能是受了1956年李长之先生出版的《诗经试译》或1957年杨公骥先生出版的《中国文学》的影响。李长之先生在该书65页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杨公骥先生在该书第一分册222页也把“硕鼠”泽成“大老鼠”。但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不可不辩。首先应从“硕鼠”这个词的本身来考察:“硕鼠”是一个单纯词,不能按合成词  相似文献   

19.
有的老师在讲《诗经·硕鼠》时,一不讲比喻,不用形象思维,一开头揭示全诗主旨时就说:“硕鼠,就是奴隶主。”接着在尔后的讲析过程中便索性丢开“硕鼠”而径直地称“奴隶主”了。二不注意诗歌重章迭句、反复吟咏这一艺术形式,只是在讲析全诗以后归纳表现手法时才指出:“这种形式,便于所抒发的感情在反复中得到加深。”如何“加深”的呢?学生并不清楚。有些影响较大的教学参考资料,在提到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称呼对方时,一般习惯在姓氏后边加一个“桑”字,如“岗村桑”、“藤原桑”,其含义和我们在姓氏前加一个“老”字一样,是一种敬称。但是,在我爱人工作的考古所里,除了“某某桑”外,还有一些人被特别呼为“某某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  原来,在日本,做教师的人,一般不能称呼为“桑”,必须称其为“先生”,也就是“老师”。但是,考古所人员里头怎么会有学校的先生呢 ?  带着这个谜,我走访了考古所长中村先生。先生说,在日本,文化是归教育管的,如同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文教局,文化和教育是在一起的。教育局既管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