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回族经堂教育与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教育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特征,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的优缺点,对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改革中国经堂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族经堂教育由明末伊斯兰学者胡登洲创办,是延续数百年而不衰的一种宗教教育方式。经堂教育在清代步入繁盛,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经堂教育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即经堂语。经堂语作为一种教学用语,是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的不同词汇或短语交互组合成句的独特汉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回族经堂教育发端于明代晚期,勃兴于清代。明清时期的回族经堂教育具有拜师入寺程序严格、教育管理活动刚柔相济、习经生活节奏单一等特点。该时期的经堂教育活动培养出了大批经师学者、提高了回族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增强了回族群体意识,但也带有与时代文化、科技等相脱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始于明末的沧州回族经堂教育,是带有回族特色的一种宗教教育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识。沧州回族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它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回族人才的培养以及回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族经堂语是回族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音译词,意译词,赋予宗教含义的汉语词,自创词等几类。回族经堂语主要有摹声法、双音法、改造法、引申法、说明法等几种造词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源学角度出发,探求回族经堂语词汇系统的构成,对构成回族经堂语的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范畴进行了分析,就经堂语词汇在汉语史和汉语系统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进行了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重点介绍了回族经堂教育、经堂用语及国内第一部经堂语翻译的《古兰经》.  相似文献   

8.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9.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10.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与词典的编纂。  相似文献   

11.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12.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13.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14.
<经汉杂学摘要注解>是一部用回族经堂语注解的伊斯兰教读物.本文分别考察其三类词汇,并且从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入手,就其中的经堂语作了分析与研究,概括了其经堂语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回族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化,而鲁甸县回族语言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正好反映了回族文化多元一体性的特点。这种融合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的多语混合现象,表明了回族母语的多样性,而汉语词汇的伊斯兰教化体现了回族语言与其它民族语言所具有的别同性。伊斯兰文化是鲁甸县回族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阿拉伯语是其传承和表达的基本工具,通过对云南鲁甸县回族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回族在保留和使用具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的语言的同时,又通过对汉语的改造利用或者同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语言。  相似文献   

16.
经堂教育与教争是清代西北回族历史的两个独特现象.经堂教育是明末清初兴起的一场伊斯兰教宗教改革和文化传承运动,而教争则是伴随着西北回族教派的分化和门宦的产生而出现的争夺宗教资源的现象.学界论及经堂教育往往注重其进步意义,但却忽视了经堂教育实际上也推动了教争的出现这一消极作用.准确认识经堂教育与清代西北回族教争之关系,无疑对今天西北民族关系的团结与稳定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回族经堂语中音译词占有绝对优势。本文总结经堂语中音译词的特点:如词无定形,记音为主;音译词多用全称,字数较多;保留特殊的音节形式;多为宗教术语;用自创词记音,等等。  相似文献   

18.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扎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充满着民族歧视与压迫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这种教育成为增强回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抵御民族同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也反过来加深了回族教育的保守性。历史上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分布地区的日益广阔,清真寺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批的宗教职业者主持教务。唐宋元时期东西交通大开,清真寺的阿訇主要由外来的穆斯林学者及其子弟们担任。明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封建王朝采取锁国政策,东西  相似文献   

19.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相似文献   

20.
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其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本文以伊斯兰音乐为背景,论述了伊斯兰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关系。从回族的族源、回族的分布特点、伊斯兰教与回族,伊斯兰宗教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以及什么是伊斯兰音乐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