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偏离主要表现为幸福主体上的个人主义倾向、幸福取向上的享乐主义倾向以及幸福手段上的机会主义倾向.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政策,一是注重学生追求幸福过程中的智商培养,使其具有认知幸福的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追求幸福过程中的情商培养,使其具有体验幸福的能力;三是注重学生追求幸福过程中的逆商培养,使其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幸福观误区。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的统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夯实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思想,锤炼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意志品质,提升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幸福观包含着人的价值渴望和价值追求,是人生观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幸福不仅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受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此,如何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主流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本文试图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实际,论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导向、共同幸福和劳动创造的指导原则,以增强其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幸福教育指以学生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幸福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可以通过开设幸福教育课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独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训练发展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通过教会大学生建立完好的时间管理机制、调整自身的幸福参照系及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等自我管理和调适策略,培养他们终身幸福的幸福习惯。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7,(5):87-90
为了解大学生幸福观以及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三所高校37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流幸福观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持拜金主义幸福观;过于关注个人幸福而忽视社会幸福;学校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缺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与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我们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文从幸福的真正内涵和科学的幸福观以及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类型着手,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作哲学的思考,就是力图寻找幸福所内含的这种方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因素,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从幸福的追问出发,对病态幸福观的现状及认知进行反思。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淡化了和谐社会视阈下幸福观精神崇高性与社会价值性,背离了当今科学幸福观的时代诉求与价值辐射作用。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破解困惑与误区,优化幸福的系统,实现对未来幸福观教育的超越:感受力取向的改变;人格取向的提升;价值取向的超越等,探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人生幸福的和谐张力。  相似文献   

10.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与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我们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文从幸福的真正内涵和科学的幸福观以及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类型着手,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作哲学的思考,就是力图寻找幸福所内含的这种方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因素,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教育的“幸福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幸福追求。现代教育有自己的幸福观,从批判的角度看,其追求的是明天的幸福、外在的幸福、竞争的幸福。正是这种幸福追求,制造了现代人,尤其是受教育者的种种不幸,包括被毁的今天生活、利益追逐与沉溺于物质享受、被成功的暴政所控制等。因此,研究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不能总是从应然的角度论证教育所具有的幸福功能,还应从幸福哲学的角度审视实然的现代教育,发现其真实存在的幸福困境,为现代教育幸福功能的真正发挥提供另一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民生幸福是政府善治的价值导向,公共服务承载着民众对幸福的现实诉求。民生幸福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考察,关注幸福感知的综合性内涵,揭示公共服务作用于民生幸福的内在关联机理和方式,为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和幸福社会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目前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围绕不同领域和主题,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在基础理论、学科视野、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或有望突破。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分析了幸福观的内涵,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措施:将现代幸福现理论引入课堂:真实体验和心理疏导补充课堂教育:优化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as a way"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finding a path to happiness may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new and expectant parents.  相似文献   

16.
That happiness leads to lack of harm and suffering, representing both a good and a means to good, is promoted, for example, by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such as Nel Noddings. But happiness should not be seen as an unproblematic goal, for education or otherwise. In this article, we critically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More specifically, we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of problematizing happiness as an emotional practice in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textualize our analysis, we enumerate two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at endorse happiness in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Noddings and the paradigm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fter exploring how happiness is promot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we elaborate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 We use the work of Sara Ahmed, among others, to illustrate some ways in which happiness can function to serve unjust relations in education. We thus explore happiness as an intersubjective affect, as opposed to considering it as an intrasubjective feeling. We argue that educators who want to foste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need to consider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ncouraging happiness in education. Fostering happiness can be progressive and empowering, but it can also be regressive and unjust.  相似文献   

17.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幸福现受价值现影响,也是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幸福观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主流价值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信仰和教育会影响幸福现的结论.从重塑幸福观角度提出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升媒体公信力、强化党政干部自身素质建设等一些关于构建主流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对幸福以及幸福感的涵义分析入手,认为幸福与道德、节制、美德、乐观等积极品质息息相关,积极品质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而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与生俱来,所缺乏的只是对这种品质的激发,通过分析幸福感缺乏的可能原因,认为学生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教育来部分实现,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其具备将心智品质与外在信息相联系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