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秋,我们开始了课改实验。现在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五年来,我们千万名辛勤的园丁,在课改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洒下了晶莹的汗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们默默的耕耘,也见证了我们无悔的求索。我们在这里不断开垦新壤,不断地培育未来。一、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专家的理论讲座和对课改理念的解读、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研讨交流、教师集体备课小组的合作研究、热烈讨论的课改沙龙、以校为本的微格备课、“参与——分享”的校本培训……这些扎实…  相似文献   

2.
2002年2月,我市被批准为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两年多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边反思,不断优化措施,努力全面推进,取得了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成果。在2003年2月份的南通市课改督导调研活动和3月份的省课改实验专家评估组的评估验收中,我市的课改实验获得了较高评价。同年4月,“弘謇杯”江苏省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颁奖活动在我市举办,在这次全省性的大型教科研活动中,我市的课改成果得到了展示并获与会代表的好评。现将我市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件精神,从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习观、新的评价观,论述课改的目的、意义、实施途径和方法,希望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勇敢投身课改实验,加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个人务业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2002年秋学期,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即将大面积铺开,课程改革先行一年的惠山人和惠山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课改中他们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有些什么可资借鉴的经验与体会?现在还有哪些困惑,如今又在思考着什么?2002年6月底,我们带着这些追问来到了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无锡惠山进行采访考察。通过座谈、讨论、听课和交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惠山人强烈的使命意识、不懈的开拓精神以及为新课程而投入的巨大热情,付出的辛勤劳动,贡献的思想智慧。虽然行程匆匆,采访难以得到全面而又生动的答案,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乐意把这份挂一漏万的解读奉献于广大读者,以期为即将全面推进的课改实验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 1997年到 2000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根据地区教委的决定,我们教研室承担了地区高中课改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始终把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教研室的中心工作来抓。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我室先后被江西省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定为高中课改先进集体。回顾这四年来,我们在高中课改工作中,主要充当了这样几个角色。   一、课程方案的宣传者   1997年春季,高中课改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始在地 (市 )这一级启动。我室奉命为地区…  相似文献   

6.
马丽 《辽宁教育》2005,(5):16-17
2003年9月,我们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们始终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坚持以校为本,不断探索实践,使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自去年开始,在我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我市教研室有关同志对已实行课改的兄弟县市进行了多次调研访问,通过座谈、听课、查阅资料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了这次课改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市的课改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使我市的课改尽量少走弯路,并收到开门见喜的效果。下面将我们在调研中的体会提供给大家,希望能为各位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希望和期望的最好表达。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而课程则是这种表达的最好体现。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作为一个课改教师,不但要利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更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第一,围绕深化认识抓课改武威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课改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课改能否健康有序地推进,在几年的实验中,我们最深的体会是:深化认识是前提,组织领导是关键,设备投入是基础,督查指导是保证。一是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新课改的重大意义,最大限度地争取礼会对新课改的理解配合和关心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弹指一挥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瞬之间已经走过了13年历程。回眸课改历程,感慨良多。作为第一批参加课改的38个国家级试验区之一,广大教师见证了13年课改的风风雨雨,收获了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所带来的成长与成熟。对于教师来说,不会有哪一种教育改革会像课改那样如此地贴近自己、如此地具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般的力量,也不会有哪一种“头脑风暴”会像课改那样持续、持久地涤荡观念与行为,如此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页华章。然而,13年过后,当我们再回首,重新凝视那一行行弯弯曲曲、深浅不一的课改足迹时,我们会发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或许是课改先天的属性,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杂糅铺陈在课改之路上,警醒我们时刻不能忘怀拿起理性反思的锐利武器来审视、反思与矫正课改行为。也是,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千帆竞发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从理想的呼唤到现实的落实,其间总有各种不确定性在作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其实也就是管控课改理想在实施中的“衰减”的速度与程度,让课改因了理性反思与科学调适而愈益贴近初衷,让课改在有效实施中插上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全力推进课改试验的健康发展,我们组织有关人员从2000年11月10日开始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对牡丹江市普通高中课改试验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我们渴望了解新课程内涵,吃透新课程精髓,掌握针对新课程富有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忽视教师基本功底的一些求新、求远、求大、求奇、求快的课改活动,已无法开展,并造成一定的误导。因此,我们必须开辟多种渠道,从内外部创造条件,不断为自己提供事业辉煌的生命核能。  相似文献   

13.
2002年课改启动前,是教改在呼唤课改,当课改的势能形成,并开始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时,教改与课改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老师们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显得对新课程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14.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后,新课程将带着新的教材、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走进学校,实现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进行彻底的变革。学校校长站在课改前沿,如何准确定位,在课改实施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推动学校课改的关键所在,决定着课改实施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5.
《课改实验通讯》2004,(1):74-76
自去年10月起,我校开始进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的新一轮课改工作。一年来,通过学习和研讨,加深了全校教师对课改的目标、标准、过程、评价等方面的理解,增强了研讨改革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自觉性。课改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柳 《中学文科》2005,(11):27-2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课改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对于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已久,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接触到课改的新理念,深感过去那种上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一个学年不断学习、实践,充分体会到积极投身课改确实大有裨益,在此笔者谈淡感受最深的两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并于今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 ,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课改任务。上海的课改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已形成了较好的课改经验和成果。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就是上海课改中的先驱 ,它是上海教委二期课改的试点校 ,是全市11所探究型课程试点校之一。从1999年9月起 ,该校先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注重低年级的语言教学 ,在国家课程设置调整、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型课…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近年来,课程改革已深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作为东台镇四灶小学语文课改组的一员,站在课改的潮头,有幸见证并参与课改的起始阶段,兴奋与压力同在。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们吹来了和煦的春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也在与之相伴的过程不断的成熟起来。下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在三年的课改进程中,作为校长,一直在考虑如何使学校工作适应课改的要求。怎样用课改的思路,去营造全校课改氛围;怎样用课改的理念,去审视学校各项工作;又用怎样的方法,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是课改以来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两年的课改实践让我们充分体会到,要让课程改革更富实效,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课改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各学科的整合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