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云》是瞿秋白同志用诗的语言写成的一篇杂文。文章寓议论于抒情之中,借抒情以表现政见,堪称政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佳品。要透彻理解这篇文章,真正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必须了解作者是怎样使政论与抒情熔为一炉的,抒情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正是学习本文的难点。从什么地方入手解决这些难点呢?我以  相似文献   

2.
[训练要求]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一共有三篇文章:《背影》、《茶花赋》、《记一辆纺车》。这三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有的是借事抒情,有的是借物抒情,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抒情和记叙紧密结合。教学这一单元,首先应该训练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这种写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其次,这三篇文章在修辞和章法上都各有特点,如《背影》的剪裁,《茶花赋》的象征,《记一辆纺车》的比喻,教学时也应注意训练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词语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本单元,应在第二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巩固词和词组的有关知识,继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小朋友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形,应该怎么办?我想读了这句话,你就知道答案了:坚持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一本书,我也不例外。我喜欢的书是《小学生新概念阅读》,这本书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书里有记事文章、写人文章、写景状物文章、童话寓言文章、抒情议论文章和科普科幻文章。而且,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阅读指导、词汇积累、精彩点拨、阅读训练这几大模块儿。每次读到这本书里的文章之后,我都有许多感想。比如,我读了《爱的力量》这篇文章之后,就感到,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让我们热爱自己的集体。我觉得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4.
《风筝》是一篇形象优美、意蕴深沉的散文诗。它以风筝来触发回忆和联想,冶叙事、言志、抒情于一炉。本文所叙的事情,具体明白,并不难理解。但是,文中所叙的风筝旧事与言志和抒情究竟是什么关系?叙事对表现这篇文章的主旨起什么作用?却至今没有为人们所充分注意。因此,在归纳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时,便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解剖自己”,“批判自己”,“通过自我解剖,批判了  相似文献   

5.
巴·布林贝赫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这篇文章中仅就其诗歌艺术中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及共诗歌艺术对民族诗歌创作的丰富,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于一九七九年,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写成这篇文章。原题是《拙政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现在的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改的。这篇文章不能说没有抒情,但抒情成份很少。编者把题目改为《苏州园林》列入说明文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的,准确的。 这篇文章不是导游性文章,也不同于就一处园林谈苏州园林特点的文章,而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概括苏州所有园林的特点。这篇文章的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简洁,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写景美文。这篇文章中以抒情助写景的高妙手法,值得我们学习。所谓以抒情助写景,指的是在写景中,适当穿插抒情的文字,以更加生动有力地表现美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夏衍以他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变的句式,记叙、说明、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三十年代中国包身工的非人的生活。但这一篇文章的线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善为处理。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要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认识,是极不容易的。刘善良在《略谈〈包身工〉的写作艺术》一文中说:“这篇作品,从清晨写到黄昏,以时间的推移为总线索。作  相似文献   

10.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11.
郑雪红 《小学生》2013,(10):50-50
抒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综合进行的,常与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结合在一起用,在表达上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直接抒情任何抒情都是有所依托的,无缘无故的感情是没有的。直接抒情是以专门的段落,直接地、单独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些都是直接抒情。作者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二、与叙述结合  相似文献   

12.
对症:手法单一,表达乏力 [误区扫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一篇文章,应该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如果记叙文从开头起一直叙述到结尾;议论文从开头起,一直空讲道理到结尾;散文中,抒情不断,带给人的是单调、乏味,表达效果差.这类文章,大多被判到中等以下之列.  相似文献   

13.
李佳能同学问:“《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除了记叙这一主体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大量的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请问:这篇文章中,在记叙的基础上,是怎样作必要的抒情、议论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先要搞清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中,这三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怎样。作为通讯,必须以记叙为主体,通过记叙,告诉人们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该事的具体实质即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感情如何,那就得借助于必要的抒情、议论来揭示、深化。这也就是说,在通讯中记叙是主体,抒情、议论则是建立在记叙基础之上用来感染读者,对记叙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15.
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抒情诗自不必说,就是叙事诗,固然需要叙事,但也必须用抒情的方式、抒情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借叙事以抒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亿万人民。“我们”以炽热的感情反复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依恋、思念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借助叙事来抒情,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这是在客观叙事中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手段和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是以线条为主。我们在阐述中国绘画艺术的运笔、达意和运笔技法所含的画家个人特征时,都涉及到作为媒介的线条的问题。线条这一艺术媒介和艺术形式,关系着一般绘画作品的审美感,而对中国绘画来说,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形、抒情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产生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极富情感性。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对亲人的深厚情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叙事抒情短文。 《开花的课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和多种语文教辅读物,常被选作初中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题材料。这是一篇描叙生活现象的叙事抒情文章。文章视点单纯、集中.捕绘细腻,是我们学写叙事抒情短文的范本。现在再来读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抒情:中国戏剧结构主体 中国戏剧,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重在抒情也长于抒情的戏剧.中国戏剧拥有特殊的抒情手段,它始终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叙事和抒情是文学艺术的两大要素.中国戏剧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戏剧一样,包含了多种艺术手段,但是在这多种艺术手段之中,却只能有一种手段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早期重要的抒情诗人,虽然他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抒情短诗《我是一条小河》就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其意蕴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