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个诗学范畴,“兴象”是由殷瑶首次提出来的。唐代以来,“兴象”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文学象征意象相比,“兴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因更能展现整体浑沦性的审美体验、更易诱发和拓展意境、更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受到中国诗人和文论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3.
翟亮 《现代语文》2014,(12):66-67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千古美文,不但是大诗人苏轼汪洋恣肆行文鼓涌的杰作,而且深蕴宋代文人生命哲学的理趣;是诗人苏轼闲适情趣的完美呈现,更是诗人在一番执着之后自我超越的内心私语。对于“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诗人而言,修求自我超越的禅悟意趣成为诗意生存的强者,或许是他唯一可以偷渡的“栈道”。斜倚在俗世与佛光的门槛上,进一步则参禅成佛,退一步则红尘立身,加上诗人摇曳花开的诗思才情,成就了诗人在《前赤壁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象征主义艺术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受,其最初的原型范式便是神话和游戏。神话和艺术本来就有不解之缘,两者的联姻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构了象征性关系;而以神话形态来表述审美化生命存在,是象征主义艺术特定的言说方式。不仅如此,象征主义艺术指向游戏的维度,一方面,游戏源于艺术,象征主义艺术以游戏方式使生命达到自由生成和无限存在,另一方面,艺术又借助神话召唤人们进入一种"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艺术的催化下,神话和游戏通向象征诗学,审美论转化为价值论。鉴此,以神话和游戏为基本维度的象征主义艺术就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文化诗学:人不仅应该成为人,而且应该成为诗人,只有诗人才能给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提供并创造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仅仅从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关系视角和层面上解读和定住《凤凰涅槃》及一部《女神》,在这方面,以往的研究已积累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阐释模式。然而,对于《女神》是否还诗意地蕴藏着某种超越时代(五四)而可能向所有时代开放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文章从象征的、浪漫的诗性方位细读文本,从《凤凰涅槃》到《女神》,开掘其“诗意的栖居”的陌生的方面,重估其审美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离骚》的整体构思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处于令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就诗人“自我”形象的精神风貌和操守品格来说,在《离骚》全诗是一致的,但其外在形貌的特征却明显表现为前后的不统一。在《离骚》前半篇,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以女子身份出现的,到了前半篇的结尾处变为“男士”,这一形貌的变化,揭示了诗人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的诗学批评是在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诗的批评中确立的,是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趋向的呼应,其同现代诗的契合之处,在于对“纯诗”的追寻和倡导。在具体批评中,李健吾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接受,先形成“独到的印象”,再“形成条例”,基本原则是强化主体意识的“自我发现”,深入作品内部的文本分析,立足建设目的的自由批评。李健吾强调诗人的经验和批评家的经验双向交流,具有现代批评精神;同时,李健吾又强调诗学批评对诗歌作品的审美超越,可以包括阐发关系、互补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金发的诗以风格怪异见称,这是因为,他接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把西方诗歌的“纯美”理念纳入新诗的创作中,从而使他的诗悖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目的,真正接近了西方诗歌的艺术自我化和生命化的本质。本文试图从纯粹艺术的角度重新解读李金发的诗歌在审美境界中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与关怀。  相似文献   

10.
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均以有距离的观照方式,在面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抒写自己的心”的真诚,返顾了自我历史。鲁迅在爱姑的命运里,植入了自己对爱恋走向的焦虑,其清醒包含了可敬的自省和自我超越;老舍在老李等人的苦闷里,嫁接了自己的无助和矛盾,他以初恋记忆承载“诗意”并探索生命的意义;潘汉年借助于“妇人”的离婚申诉,寄托解放的想象,为刚经受了高强政治压力又深陷婚恋困局的自己找寻到灵魂的栖息地。《离婚》里的意象及其隐喻性书写,分别融入了作者各自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限于指涉作者个人史中的具体事迹或心情,而且具有超越时空抵达更深邃高远的思想和审美境界的寓意,是《离婚》对自由包括婚姻自由命题的形象而生动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血与玉是李贺诗歌中频繁出现两个意象。作为两个原型性象征,它们源于上古文化中以祈祷祭祀为特征的古老宗教活动。李贺诗章中的血与玉是诗人在悲剧生命意识下对自己心之死的祭奠。  相似文献   

12.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3.
“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象 ,置身于《聊斋志异》的审美体系中。蒲松龄大胆反叛传统 ,为美女狐精翻案。狐狸成为“人性善”的象征载体之一。狐狸是梦幻的象征载体。象征手法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运用了大量原型象征,其中很多来源于《圣经》。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象征,并指出这些原型象征有力地阐释了劳伦斯"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的哲学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的悲剧《麦克白》揭示潜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意识,19世纪的诗集《恶之花》完美地延续《麦克白》确立的恶之世界,同时又是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将文学推向现代进程的神性宣言。《恶之花》与《麦克白》在恶之世界的象征之林中演绎特别的救赎之美,波德莱尔亦是“19世纪的莎士比亚”,惊奇地集聚现代与古典的双重气质,是现代诗人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主体体验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能动作用和原点意义。从“法国体验”这一角度人手,可以历史地还原出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关系。富于异域色彩的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既有文化交流、影响的烙印,又有创作主体接受、过滤、自我调适的痕迹,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与《上海宝贝》中的天天这两个不同本中的人物形象,超越时空地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似性,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符号的阐释意义,即他们是与物化世界相对立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而他们只能以“失语”形象呈现出来,这是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和20世纪末中国相类似的化语境及身处其中的都市“边缘青年”、“新新人类”共通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由于作所持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差异,人物形象的隐喻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两个本的立意有了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19.
文莱华文诗人林岸松的诗集《秋天的过客》采用中英文双语结集的形式,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在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对"吉普赛人"身份上的无依存感的浅唱低吟、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之中,诗人由追索率性之内心自我而成就了生命之本真的探求。文章试图通过文本的解读,探讨作家从内心自我走向理性意识的诗意灵魂。  相似文献   

20.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