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     
互文,又祢互文见义,是在两事各举一边的情况下省文,但意义可以互相注释,互相阐发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具有较好的突出、强调的作用,且在句型上又有工整、对称的特点,所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我国古典诗歌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木兰诗》一课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法。以《木兰诗》一课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互文句式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感知在木兰这一普通女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互文管窥     
黄邵英 《考试周刊》2007,(30):111-112
互文是一种古老而成熟的修辞手法。文章分三个部分论述了互文的相关问题:一、互文的定义和构成要件;二、常见的互文种类;三、互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所以一般人对这种修辞手法不太了解.初中学生在学习<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对诗中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可能会按照一般的句子去理解,这样就会歪曲了原意,大错特错,所以有必要对这篇课文中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做一解释.  相似文献   

5.
互文是古诗文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即“互文见义”,又叫“参互”、“互见”、“互言”或“互体”。它是指形式上利用整齐的对称美,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互文例说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本文试举例来说明互文的分类及其录用。  相似文献   

7.
互文与互体是一种修辞手法,古人在诗文创作中经常运用.它的出现是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文人们文学创作的需要.互文与互体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9.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0.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互训”、“互文对举”、“互文见义”,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相互补充唐代贾公彦《礼记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也就是说,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古诗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但人们对其判断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运用解释学、逻辑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互文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认识它的特点及作用,可帮助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辨析某些词的词义和用法。 一、什么是互支修辞? 互文这种修辞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即在一句、相连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相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互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意义互文三种 ,只有准确把握其意义、特点和类型 ,才能正确认识这一古代汉语中古老而又常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5.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7.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题例中,C、D两句的错误是很明显的,B句是很规范的。问题出在A句的判定上。A句并不是病句,而是采用了一种很少有人提到的特殊的修辞手法——舛互。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先对某种事物全部否定,然后再肯定或否定其中一点,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前后矛盾的病句。舛互的修辞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中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认为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古语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形式经常表现为:上下两句或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现行部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使用互文、通感、博喻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地方较多。能否就互文、通感、博语的定义及其作用、使用范围谈谈你们的意见呢? 李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